籃球之慟:老將沒人要,旅外不值錢

8個月大的兒子首次到球場為自己加油,後衛「小胖」洪志善把握表現機會,全場9投6中、飆17分,含三分球8投5中,助中華藍以84比69打退小老弟中華白,他賽後謙虛地說:「是因為對手有情蒐,才會忽略我。」

這些天看到不少新聞,台灣籃球諸多亂相,令人費解。

旅外五年,在CBA大陸職籃還算小有成就和作用,打得上先發的主控「小胖」洪志善,31歲回到台灣,他最終加入富邦勇士,根據小胖口述,「真沒有幾支球隊找我談」。

過去兩屆亞錦賽,洪志善是中華男籃最準最穩的控球後衛,也是總體表現最好的球員之一(最好最穩的,不會超過三個球員),他有多次三分線爆發,不管有沒有拯救中華隊,他的犀利投籃和三分球令人印象深刻。

很難想像居然沒有SBL球隊搶著要。

最近蘇翊傑、陳世念兩名上季旅外球員也決定回SBL找工作,這兩人球技、經驗都在水準以上,打先發很OK,打替補非常好用,不管是不是重建球隊,更換新血,這兩人都是即戰力,用1-2年很實在,打個2-3年也沒問題。

但好像市場反應都不好,SBL七隊現在不是控球後衛滿額(裕隆、富邦、台啤、璞園),就是不想花大錢找退役國手級老將。

31歲的中鋒吳岱豪,今年應該也要回到SBL找工作,他一點消息都沒有,過去兩年幾乎像消失了一樣,很可惜。吳岱豪自己和他的家人,可能還沒搞清楚吳岱豪為什麼沒有打出名堂,沒能打出更大成就和身價。

他只靠身材、天賦打球,台灣籃球給他的機會和肯定夠多了,新球季他會就此消失,還是到那支SBL球隊再賣出剩下的天賦,令人好奇。

旅外球員回台不值錢,旅外球員的實力、年紀和作用有限,無法馬上改變球隊競爭力和生態,這可能是很殘酷的現實,但台灣籃球環境亂相叢生,各隊經營、手法、文化、專業素養各有落差,整個籃球產業和文化都在退化,這可能更是致命關鍵。

老將沒人要,新人三、兩年內又上不了手,撐不起場面,我真的看不懂台灣籃球生態和經營文化。

對SBL和台灣籃球,甚至中華隊來說,老將是寶,新人是希望,他們都是中華隊的基石,31-35歲是最好用的年紀和成熟期,但台灣籃球一到30歲,心態就像待退老將,球隊也在想著換血、扶植新人接手,這是台灣籃球產業下滑的另一個警訊。

球員的心態、觀念、敬業態度、自我認知要足,球團經營、規畫、專業要求和投資的願景要有,只有這樣合理有序的籃球文化和競爭,才能創造好的籃球文化和產業,形成更好的市場,創造出更棒更精采的比賽,培養最好的球星。

當老將沒人要,旅外沒價值,華裔球員又一波接一波的返台測試,這表示整個產業確實出了大問題,華裔球員必須要製訂更完備規範或選秀,導正球隊習慣和體制,這才是SBL馬上要做的事。

不談職業化,至少也要把眼前的舞台做好搭好,把體制規範清楚,讓市場有個導向和依循,更重要的是做大產業和市場,給球員更大壓力和成長,給球隊建立正確遊戲規則,這才是台灣籃球需要的正面力量。

人才快速凋零,新人生嫩異常,大多數企業球團怕投資或減少投資,產業愈做愈小,市場愈來愈萎縮,這樣下去會對不起買票的球迷,更對不起那些還在投資熱血、熱情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