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兩岸論述 難成大器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誰將代表國民黨迎戰2024又陷入歹戲拖棚的境地,侯友宜和郭台銘的民調和網路聲量互有增減,兩人雖然各有自己的亮眼成就,但仍未對外展現宏大政經格局的思考。

當然,這並不等於侯、郭兩人沒有想在兩岸問題上表態,侯友宜就提出了「杯水論」,他將中華民國形容為杯子,台灣是水,而對兩岸他主張應該跟大陸平等、尊嚴、友善、務實的交流以避免杯破水覆,最近也明確表態「反對台獨」。郭台銘則針鋒相對地提出「鋼索論」,主張台灣在中美對抗格局下要能提出經濟、科技、產業前景,以帶領台灣走下政治的鋼索,他認為應該靠近鋼索中央以遠離雙方武器、避免誤傷。

捲動即可繼續閱讀內容
廣告

兩人的論述看似觸及兩岸問題,實則較多成分是分析和表態,而不是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就如同蔡英文也總在說兩岸應該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上展開交流。但問題就在於,到底如何實現?要是喊兩句口號就能恢復兩岸交流的榮景,那麼蔡英文過去7年早就實現了。

歸根結底,兩位候選人都必須嚴肅思考台灣的定位以及兩岸關係的定位問題,同時也必須思考如何在中美競合格局下做出合理的戰略抉擇。在這方面,無論是馬英九還是蔡英文,甚至柯文哲,都可以成為他們的老師。馬英九提出「親美、和陸、友日」,同時又主張「不統、不獨、不武」,在這6個動作中除了「不武」其實並非台灣能自主決定外,還有5個是台灣完全可以自己做出戰略決斷。

而蔡英文則明確選擇了親美、親日,並以實際行動「拒中」,另外其維持現狀的政策實際上也是奉行「不統、不獨」的原則。

柯文哲的目標則是努力讓自己成為「各方可以忍受的人物」,他自知中美與兩岸之間矛盾的難以調和,所以沒有想要不切實際的追求各方接受他,而是希望能夠讓各方「忍受」,為此他試圖在兩岸論述上盡量克制,不使用挑釁大陸的用詞,也有意推進一些交流活動;但即便如此,柯文哲之所以能做到也是因為過去的市長身分,若真的拉高到總統格局,恐怕也沒有那麼多的操作空間。

相形之下,侯友宜和郭台銘則完全沒有提出有價值的論述,自然也就無從讓大陸評估是否可以與之展開交流合作,兩人跟馬英九不同,馬對大陸來說有著「天然華」的標籤,他訪問大陸時的真情流露大陸看在眼裡,也知道不是演的;而侯和郭則沒有這種天然的加分項,必須花更大力氣去贏得信任。同時,美國也不能確認他們後續會否給他們帶來價值,只能籠統地根據國民黨的傳統政策立場來審視他們。至於台灣社會內部,就更是如此,台灣民眾並不能從他們的論述中獲得必要的訊息,更不可能產生感動、認同這類情緒,換言之,無論理性還是感性,都還處於混沌狀態。

無論是侯友宜還是郭台銘,都難以成為魅力型領導者,難以復刻當年馬英九的選舉奇蹟,面對賴清德的政治板塊動員,已經逐步式微的泛藍陣營還有多大的挑戰能量,這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檢視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