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巡賽出現台灣選手?

當大部份台灣男子選手都把自己侷限在亞洲地區,潘政琮選擇了美國夢。這樣一位個頭不高的黃皮膚黑眼睛選手,參加了大部份台灣人聽都沒聽過的比賽,更不僅一次打進鮮少看到台灣人影的四大賽,甚至成為史上第二十三位業餘球王,並創下華盛頓大學隊史最多的八座NCAA冠軍紀錄。

image

轉職業後的潘政琮繼續扮演領航者角色,先是初登場在Chambers Bay(錢伯斯灣)的美國公開賽並列六十四,接著隔週受邀參加Travelers Championship(旅行家錦標賽)又繳交並列二十五的佳績,連續兩週提前感受美巡賽的氛圍。

不過潘政琮想要前進美國夢的最高殿堂,還得先通過加拿大巡迴賽的測試。當然,這又是一個沒有台灣人參加過的巡迴賽,隸屬在威巡賽之下,和中國、拉丁美洲巡迴賽同位階,類似美巡賽的小聯盟2A系統,結果潘政琮僅僅出賽七場比賽,分別贏得The Players Cup(球員盃)和Cape Breton Celtic Classic presented by PC Financial(凱爾特菁英賽),以獎金榜第二名取得威巡賽的一席之地。

多年來,美巡賽的取才模式一直採取雙管並行,亦即旗下的威巡賽和年底的多階段資格考,不過後者在2012年走進歷史,取代的是隔年首度運作的總決戰四部曲。換句話說,除了那些少數以非會員身份賺取足夠獎金的天才選手,如Jordan Spieth(喬丹‧史畢斯)和松山英樹(Hideki Matsuyama),任何選手想要參加美巡賽,唯一途徑就是先從威巡賽脫穎而出。

根據規定,威巡賽例行賽獎金榜前二十五名,自動取得下一季的美巡賽工作權,其餘在總決戰四部曲和美巡賽落選者爭奪剩下的二十五張門票,外加新球季的參賽排序,其中威巡賽和總決戰獎金王,還可以獲邀參加有「第五大賽」之稱的The Players Championship(球員錦標賽)。

新制度和傳統資格考的連打六回合體力戰相比,基本上能夠打進四部曲的選手,肩頭上的壓力減輕不少。畢竟過去要在一百六、七十人的大陣仗中爭取前二十五,現在擊敗八十八人就夠了(扣掉例行賽二十五名畢業生),甚至只要一場名列前茅,便足以取得或保住美巡賽工作權。

看到這裡,應該可以了解潘政琮即將面臨的考驗,不過眼前最重要的挑戰是如何爭取更多的威巡賽參賽權,因為加巡賽獎金榜第二名,只能保障明年開季的前四場比賽資格。

根據威巡賽資格列表,總計共有三十一條,潘政琮目前被分在第二十一類,而加拿大、中國和拉美巡迴賽的獎金王卻位居第三類。潘政琮接下來的升級方式是在十二月的資格考打進前四十五名,其中獎金榜可躍居第四類,二至十名為第七類,其餘列在第八類,兩者都能自由安排行程。

再來是在明年初的那四場比賽力求表現,之後有進帳的選手將列在第十八類,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按照獎金榜重新排列。當然,如果能夠拿下冠軍,立即升級到第一類,美巡賽工作權等於到手了一半。

美巡賽上次出現穩定出場機會的台灣選手是1983至1989年的陳志忠(1983至1989年),其中1987年勇奪Los Angeles Open Presented by Nissan(洛杉磯公開賽),另外在1985年的美國公開賽並列第二。至於最近一位遠征威巡賽的台灣人則是1992年的盧建順,當年獎金榜一百零七。

文/翁明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