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職大聯盟 26年來首次停工

美職大聯盟 26年來首次停工

文/記者曾博群專題報導

MLB美國職棒大聯盟,代表球團老闆的資方以及球員工會代表的勞方,在「2017至2021年版勞資協議」於去年12月1日到期後,未能達及共識,完成續約,老闆們投票決議封館(lockout),暫停所有的球員異動和球隊運作,待雙方談判、協商出新的勞資協議後,再恢復市場營運;這是大聯盟26年來首次停工。

封館期間,球員和球隊之間的動作全數叫停,球隊不能交易球員、不能升降小聯盟,簽約僅限小聯盟合約,也禁止球隊人員,包括總經理、教練團等與球員接觸,禁止球員使用球隊資源訓練等。

勞資不同調的癥結,在於眾家老闆經營球隊所須用的心思,可以比昔日少,因為如大聯盟選秀、國際業餘球員簽約,都設有簽約金配額上限;也有奢侈稅、收益分享、全國轉播權利金的分潤等,不必花大錢就能有可觀利潤,相對的,球員的權益與收入便受到剝削。

資方希望維持10年來聯盟運作的主架構,並考慮建立薪資上限;勞方則在「薪資仲裁」、「自由球員」兩個對球員影響最大的架構著手,期望提高年輕球員底薪、縮短球員取得薪資仲裁的年資等。

針對部分小市場球隊擺爛問題,勞方認為問題出在球隊之間的收入分享制度,造成某些隊伍即使擺爛,也能有好收入、獲得好球員,因此提案大幅削減收入分享金額,但聯盟強硬堅持收入分享,理由是為了競爭平衡所以不能讓步。

大聯盟史上,勞資雙方曾數度交手攻防,但新冠疫情造成大聯盟以及球隊老闆收益銳減,沒有球員比賽,也無法有門票收入以及商品販售,光是春訓延期所影響的層面就遠比想像中大。

大聯盟也放話表示,若在2月28日之前無法達成共識,就開始逐步取消比賽天數;縮減例行賽對球隊營運、球員收入影響皆大,舉例來說,剛與紐約大都會簽下3年1.3億美元(約新台幣36.4億)大約的賽揚獎強投薛則(Max Scherzer),如果例行賽縮減,每少打1天,他的薪資直接被砍23萬2975美元(約新台幣655萬元);另一位高薪強投紐約洋基的柯爾(Gerrit Cole)則是日損19萬3548美元(約新台幣545萬元)。



1994年球員罷工 停賽200天

■大聯盟與球員工會的舊版勞資協議去年12月到期後,未能議定新約。有別於以往,此番美職30隊老闆們在與勞方協商未有共識後,經投票表決一致同意先停工,由大聯盟代表資方宣布採取封館措施,暫停所有與球員之間的經濟運作。

無論是資方主動封館或是勞方發動罷工,大聯盟歷史上,與今年類似的停工一共發生過9次,起因皆是勞資雙方對現行協約不滿,無法順利續約,只好以停工來表達立場。

最著名的停工事件發生在1994年,前後為期超過200天;該年球員工會無預警的在8月發起罷工,導致大聯盟自1904年以來,第2度停辦世界大賽,連隔年球季都延遲到4月底才開打,各隊比賽場次也從162場縮減到144場。

因球員罷工多時讓大聯盟及各隊老闆收益大損,打算啟動替代球員來比賽。1995年3月美國聯邦地區法院認同美國國家勞委會的看法,判定大聯盟找替代球員是不公平的勞動行為,以臨時禁制令,禁止大聯盟用替代球員出賽,要求勞資雙方按舊協議續約2年,球員工會才結束罷工。

這樁事件的最大苦主莫過於蒙特婁博覽會隊,該隊在1994年贏得隊史上最高的勝率,因罷工事件發生,球季最後幾場比賽和季後賽被迫取消,而無緣進入隊史第2次的季後賽,也直接導致球隊經營狀況慘淡,日後才以國民隊在華盛頓地區重生。



全面DH制 投手打擊走入歷史

■勞資糾紛尚未平息、造成封館之際,大聯盟與球員工會仍持續開會討論球季細節,包括國家聯盟取消投手打擊、全面採取投手指定打擊制(Designated Hitter, DH),成為一大變革。

大聯盟約在1960年代到70年代導入指定打擊制,為了讓投手能專心投球、發揮所長,且多數投手打擊實在太糟糕,美國聯盟於1973年率先實施DH制度。

國家聯盟原也有意跟進,但最終維持兩聯盟「一邊一國」制度不同的現象,一路直到2020年,因疫情爆發,一度中斷賽季,大聯盟考量重啟賽季,球員受傷風險可能增加,為了減少投手負擔,國聯短暫實施DH制,去年恢復投手仍須出擊的傳統。

贊成DH制跟持反對意見的球迷,都大有人在,支持方認為DH制增加比賽得分及可看性,會使觀眾更願意入場或收看賽事,也可避免投手因為打擊或打擊後的跑壘導致受傷,可能斷送生涯。

反對方則抱持指定打擊破壞了棒球比賽的純度,以及人人都該攻守兼備、都該上場打擊的一致性。事實上,大聯盟也有不少打擊出眾的投手,如邦賈納(Madison Bumgarner)、葛蘭基(Zack Greinke),不僅是聯盟有名的頭號先發,也是至少兩屆的投手銀棒獎得主,投出三振跟把球轟出牆一樣輕鬆。

只是最讓台灣球迷難忘的,莫過於2008年6月15日,效力紐約洋基隊的王牌投手王建民,跟著球隊作客當時屬於國聯的休士頓太空人隊,在上場打擊後跑壘不慎弄傷腳踝提前退場,不但導致該季報銷,也讓他如日中天的職棒生涯急轉直下。



球員爆出走潮 轉登亞洲舞台

■大聯盟封館引發一連串影響,讓不少球員選擇離開美國職棒舞台,前往亞洲職棒發展,如日職、韓職以及中華職棒;也有球員到墨西哥聯盟先延續職棒生涯,尋求其他機會。

勞資協議破局,許多有大聯盟資歷但未能成為先發主力的球員,已到亞洲找頭路。如前舊金山巨人隊外野手陶克曼(Mich Tauchman)、前德州遊騎兵隊外野手彼得斯(DJ Peters),甚至是空窗兩年的古巴籍怪咖球星普伊格(Yasiel Puig)都先後加入南韓職棒。

轉戰日職的大聯盟球員更有來頭。像是北海道日本火腿隊繼網羅2019年於大聯盟轟出31發全壘打的前老虎隊一壘手努尼耶茲(Renato Nunez)後,又簽下去年在大聯盟固定先發的投手甘特(John Gant);有10年大聯盟年資、去年還是球隊先發游擊手的葛維斯(Freddy Galvis),則加入福岡軟銀鷹隊,年薪比在大聯盟還多兩倍。

近年許多徘徊在大聯盟40人名單邊緣的球員,轉台到亞洲並非新鮮事,主因在於日、韓職,頂級洋將往往可直接左右球隊戰績,因此球團對簽約價碼毫不手軟,洋將身價翻倍的機會大增。

除了薪資優厚,日韓職整體水準也獲美職隊伍認可。若這些轉戰亞洲職棒的前大聯盟球員,能在異地繳出好成績,日後仍有可能重返美職體系。

大聯盟與球員工會僵持不下,頂尖自由球員不怕沒工作新人菜鳥便宜又具未來性,最被犧牲的恐怕還是在大聯盟打滾多年的中產階級,與其苦等解封,不如搶先旅日、旅韓或旅台,已是大勢所趨。



張育成 8年來首度在台過年

■大聯盟與球員工會之間的勞資協議陷入膠著,自12月3日大聯盟宣告封館至今,已超過80天。按照以往時程,2月中旬也是春訓登場時,眼前,首波投捕營報到已受到影響,令目前我旅美眾將之中,唯一登錄大聯盟40人名單的張育成,至今仍留在台灣訓練,等候返美通知。

這是效力於克利夫蘭守護者隊(Cleveland Guardians)的張育成,多年來首度在台灣過農曆春節。他說:「雖然非常希望球季可以準時開打,但也因為大聯盟的暫停,讓我能與家人一起過年,上一次在台灣過年,是8年前的事了。」

曾經上過大聯盟的台灣投手黃暐傑,去年底加入多明尼加冬季聯盟,繳出不錯的成績,爭取到重返美職機會。上個月底他與舊金山巨人隊簽下一紙小聯盟合約附帶大聯盟春訓邀請,因非40人名單球員,他已向球隊報到並投入小聯盟春訓,未受大聯盟封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