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光復紀念碑 銘記抗戰永誌同胞
記者劉佩倩/專題報導
「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位於臺北市中山堂前廣場,建於民國88年10月25日,適逢臺灣光復54週年之際,紀念碑落成的位置,正是當年日本將這塊土地歸還我國之處,意義不言可喻;期透過這個紀念的標的,喚回這塊土地上所有人共同的歷史記憶。
當時負責改建中山堂廣場的設計師黃承令,以「歷史留言版」、「靜默沉思臺」為設計概念,碑體由樸拙粗獷的石材建成,象徵國人歷經艱辛,刻苦患難的精神,見證臺灣百年來歷史變遷;碑上以日本接管臺灣的1895年為起點,每年一刻痕,不銘碑文,簡單低調。
建國百年撰碑文
民國100年建國百年,適逢臺灣光復66週年,由臺北市政府與「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碑文委員會籌撰碑文,黃承令設計師再以「歷史長軸」之概念呈現碑文,在長軸中刻寫8年戰爭之艱苦歷程,永誌懷念戰爭中犧牲的軍民同胞,尚未展開的部分則象徵著倖存者,以及市民揮別過去,迎向嶄新的一頁。
緬懷歷史,國人能活在民主、自由的社會,都要感念當年國軍為國家、人民奮鬥的精神,凝視著這個紀念碑,依稀能聽到、看到為了國家民族的生存,先賢先烈所曾流下的血汗,所曾發出的怒吼、哀嚎,所曾犧牲的財產、生命,於是,我們就無法忘記,眼前這片似錦的繁花,根之所在,正是這些血淚、生命的累積;更企盼全國同胞相約,在碑前一起許下承諾,為臺灣寫下新的歷史扉頁。
民國108年 中山堂列國定古蹟
另外,臺北市中山堂前稱「臺北公會堂」,建於民國25年,由日據時期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設計,整體設計恢弘典雅,為當時臺灣少見之大型公共建築。34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後,更名為「中山堂」,並由臺北市政府接收,內部的「大集會場」、「大宴會場」「貴賓室」也同時改為「中正廳」、「光復廳」及「堡壘廳」。其後,中山堂主要功能之一即為召開國民大會,並成為政府及各界舉辦重大集會之空間。
此外,《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審議通過,中華民國第2、3、4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大典也都在此舉行,這些珍貴歷史凸顯中山堂的特殊地位,嗣經內政部於81年將中山堂列為國家2級古蹟。86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部分條文,明訂直轄市內之第2級古蹟,為直轄市定古蹟。108年,經文化部文資局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
恢宏典雅的「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於民國108年經文化部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記者劉佩倩攝)
「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碑體由樸拙粗獷的石材建成,象徵國人歷經艱辛,刻苦患難的精神。(記者劉佩倩攝)
中山堂大廳與四面迴廊。(記者劉佩倩攝)
中山堂2、3樓中央樓梯牆面,掛置臺灣雕塑家黃土水《南國》雕塑作品。(記者劉佩倩攝)
(記者劉佩倩攝)
(記者劉佩倩攝)
光復廳於民國34年10月25日,被選為「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場所,中日雙方在此簽訂協議,接受日方簽訂受降書。(記者劉佩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