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運動產業未來啟示錄

image

本文將以三個時期來劃分臺灣近代/未來的運動發展: 日據到戒嚴時代的過去、民主開放的現在、多元到更個人追求與集體認同的未來。

◎ 加入領客體育粉絲專頁,設定「搶先看」掌握最新體育資訊!

舞台的邊捶: 日據到戒嚴的過去
日據時代到1990年代,運動是舶來品,如棒球或籃球,都是美日傳進的器具與規則,相較於食衣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運動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早期人們對運動停留在消遣層次,可有可無,特別是中國傳統科舉思想下的知識份子族群,運動是形而下活動,舉凡校園體育課、運動賽會、或是假日鄉間等各式樣身體運動,在不嗜運動的多數知識份子眼中,運動是身體勞動、流汗、粗俗之事,難登大雅之堂。重文輕武信仰系統下,此時期社會氛圍普遍認為,運動不是正事,將來不能當飯吃,體育運動因此處在一個不實用的位階。記得自己學生時期 (小學到中學),便在這個時代末期,學校中充斥著老學究,如當時國小的導師本身不懂也不運動,下課男孩女孩喜歡玩跳繩、打球,經常鐘響一身汗進教室,導師經常上課一開始便會痛斥: “ 流那麼多汗,臭死了! 心浮氣躁! 怎麼靜下心上課念書? !” 臺灣戒嚴與保守的時代頗長,影響了國家社會在體育運動正常化教育看法,不過,早期由於黨政軍一體,運動的身體鍛鍊效果,與保家衛民國家目標連結一起,即便學校忽視體育,至少普遍社會大眾認同強身救國,有助於國家的安全福祉。

往中心靠近: 解嚴後與民主開放的現在
李登輝時代後期,國際自由潮流刺激下帶來自我覺醒,與本土政黨開放與民主化,特別是2000年總統直選後民意大開,許多新興產業在臺灣相對多元開放環境下應運而生,體育運動有了新的氣象。本時期的社會大眾民眾因為物質生活改善,有錢有閒,開始對於運動產生新的體認與觀感。適度運動有益健康觀念大行其道,帶動了校園體育正常化與社會運動人口增多,運動帶來多重的正面身心靈效果,也讓政府開始重視終身/規律運動對於疾病與老化問題上的控制。在許多運動相關研究支持論證下,科學家發現運動其實是一個高度有益人類的因子。如運動與腦科學文獻指出,長期運動對於人類腦部認知結構改善有正向助益。此研究顛覆了普羅大眾與家長,也讓政府機關正視運動介入對於個體認知改善與學習效益,如體育署於2013年提出運動促進學習的政策 (i.e., “運動是補腦丸”),鼓吹運動對於校園學子的必要性,社會推廣上政府也著力建立地區運動中心。運動跳出過去的冷宮角色,晉身為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此階段運動還是不脫附屬工具性質,參與者從事運動的動機,主要是為了運動後帶來的效益 (身體健康、更加聰明等),運動的獨特位階還在摸索與成形。

上位的自然: 多元與更個人追求/集體認同想像的未來
臺灣運動趨勢應會如歐美日般,運動會邁向自然與主位的軌道上。運動回歸運動本身,相關運動屬性活動,會成為日常生活的自然模式,如日常生活場域中語言、算術等基本能力,身體移動與協調能力/相關運動知識 (如熟悉一項運動技能、看懂一場比賽),將逐漸被看重成學生與社會公民均需具備的生活基本技能。
未來的物質、思想與價值的持續進化下,運動的技術知識將逐漸成為一項必須的社會溝通能力 (a way to relate with society)。如個體為了學習進入特定社會體系並被接納,而運動的能力與知識,相信有助於是項學習適應發展。透田野觀察,我們發現人們是透過運動參與,彼此溝通交流與關係促進,比方說美國的生意人很多是在觀賞NBA現場運動賽事進行商業談判、國內也有政經人士藉由高爾夫運動溝通協調,聯合國甚至已將運動定義成一種現代權力,並已展開許多國際區域政治與社區改善的運動介入計畫。

這樣的趨勢主要是近代兩次世界大戰痛苦經驗、與近期區域武裝衝突與恐怖主義,人類持續擔憂因資源分配不公、衝突不可避免下、甚至形成戰爭不可逆的毀滅性。生命是如此的難得與寶貴,正式運動或許是衝突暴力下的文明產物與解決之道。運動場上的活動過程,除讓運動者獲得立即的滿足,也讓觀賞者感受與釋放情緒 (如拳擊擂台上的流血對決),某個程度被期待能減輕個人的痛苦掙扎、與世間不必要的衝突與不可逆的傷亡,每日親身運動是,四年一次的奧運是,日常運動賽會觀賞也是。在此思潮下,我們運動的原因已經不只是肉體層次而是精神層次、甚至帶有信仰與宗教上的色彩。

不久的未來,因應市場的需要,不同層次的運動勢必將產生更多的產業就業機會,運動領域發展屆時會需要更多不同領域的人才進入,如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臺北巨蛋與 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便是一例。

其中,當今臺灣社會現象已經嗅出未來島上的運動休閒社會想像,一股休閒健身運動風的興起,包括青壯年、女性族群帶起的運動風潮,大量運動用品店的林立 (如臺北公館各式樣的運動品牌NIKE到Under Armour、林口三井的Outlet),後現代社會個體的秀異天性 (desire of being different),透過大量網路社群分享自我健身運動的流汗畫面,表彰自我存在、自信與正面形象與運動認同。

另,臺灣近十年已逐漸反應運動未來趨勢 (如各項國內外運動賽會舉辦、運動休閒與運動科系成立),一如北美、西歐、日韓與中國等運動發展現象。舉凡運動員、教練、科研人員、運動經紀人等運動專業人才,到場地活動行銷、運動商品設計、運動博弈精算、運動休閒等超過百樣的職業類別,讓運動類別下的社會文化脈絡與經濟大餅,與全球化與在地化力量等交互作用下,更加的複雜與不可測。
臺灣運動長期的發展會是 “運動就是運動本身” 與 “運動是生活的必需品”,在健身、強國、教育學習、娛樂休閒或文化經濟等工具性驅力外,追根究柢,運動將持續發展是因為人具備可動四肢軀幹與雙眼、而大腦有天性需要、生而好動,熱愛自己與社會如何互動。人類相較於其他地球生物,智慧並持續進化,展現不一樣的屬性與品味,本是自然。

未來,臺灣運動發展會回歸自然的狀態,像呼吸般自然。


本文作者陶以哲。
文章來源:《臺灣運動產業未來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