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鄉兩代種茶人/蘇軾冰

蘇軾冰

知道雙柏白竹虎芽茶葉很早了,認識白竹虎芽茶廠總經理周繼俊卻是前不久的事。

2023年5月4日,雙柏縣友林家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周世成去少數民族聚居的大麥地鎮河口村委會石寶山村,給當地舉辦的民族傳統節日“象鼻山節”提供音響服務,邀我跟隨前往。

捲動即可繼續閱讀內容
廣告

周世成為人誠懇、熱情厚道,是助人為樂道德模範,他的公司是全國“萬企幫萬村”精准扶貧行動示範企業、州、縣優秀企業。第二天辦完節從白竹山回來,他一路上介紹白竹虎芽茶廠總經理周繼俊和他的茶葉,說帶我去茶廠看看。

我們到白竹虎芽茶廠時,太陽已經落山,座落在綠樹叢中的茶廠內卻空無一人。經電話聯繫,過了一會兒,一個年輕人才匆匆忙忙趕了回來。經周世成介紹,得知他就是白竹虎芽茶廠總經理周繼俊。

小周長得帥氣,看上去精明能幹,初次見面,給我的印象特別好,要不是交談中說起,一點也不像40出頭的人。

周繼俊1982年1月16日出生,是白竹山下的法裱鎮爛泥村委會丫口村人,與白竹山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生在白竹山,長在白竹山,是喝著白竹山的山泉水長大的年輕一代。他的二叔周全才是白竹山法裱公社茶廠的第一代種茶人,後來調茶桑站工作。1973年11月,父親周增才又進入公社茶廠,接過二哥的事業,成為白竹山上的種茶人。1985年公社茶廠解散,周增才捨不得自己苦心經營的茶園,就冒著風險貸款買下了公社茶廠,直到1988年歸給法裱供銷社,一直與茶葉打交道,直到退休,是白竹山茶廠資歷最老的一代種茶人。他對白竹山茶葉的感情,對附近的村民和兒子影響很大。從小,兒子周繼俊就知道白竹山的美麗傳說,熟悉白竹山茶,瞭解白竹山茶的前世今生。

2003年7月,周繼俊高中畢業,考慮到父親在白竹山茶廠靠微薄的收入支撐家用,家裏只有母親一人勞動,他沒有繼續上學,選擇回家務農。

在當地山區農村,很多年輕人立家創業的出路一是栽烤煙,二是出門打工,稍微有頭腦的選擇做生意。剛開始,周繼俊和村裏人一樣栽起了烤煙。栽烤煙是技術活,也是力氣活,還受乾旱、病蟲害等因素的嚴重影響,又苦又累不說,一年到頭下來,沒有掙到多少錢,要徹底改變貧困的貌根本不可能。後來,周繼俊又做起了生意,到每個村子裏收購豌豆和蠶豆。他白天幹活,晚上去收,半夜用貨車拉到昆明交易市場賣,雖然很辛苦,但是比起栽烤煙好多了,也賺了一些錢。

2007年,父親卻提議他嘗試種植茶。此時,周繼俊的銷路逐漸打開,對未來的前景充滿了希望,但他想到父親一生對白竹山茶的感情,想到家鄉父老鄉親依然貧困,自己是白竹山下新一代有知識的青年,卻不能為他們做點什麼?開始動搖了。父命不能違,家鄉父老鄉親更不能不管。於是,他果斷地放棄了自己得心應手的豌豆和蠶豆經銷,聽從父親的建議,一門心思跟父親學習種茶、制茶技藝。

從種植茶樹開始,周繼俊就選擇了優良的雲南大葉茶種來栽種。他家的第一批茶樹是從白竹山茶葉有限公司的茶地裏摘取茶果,自己育出茶苗來栽的。剛起步種茶的那年,家裏的開支基本就靠母親種田和父親微薄收入來支撐,各方面困難重重,但周繼俊有自己的理想和年輕人執著的性格,一旦下了決心,就義無反顧,百折不饒。他不怕吃苦、不怕困難,決心繼承父輩的事業,完成他們未盡之事,傳承白竹山茶古法制茶技藝,為家鄉的父老鄉親闖出一條新路。

剛開始,他每年種植十幾畝,一步一步不斷擴大,幾年後就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種植面積擴大了,為了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周繼俊註冊了商標,和親戚借了點錢,去普洱買了加工機器,把家門外的空地利用起來,做成了茶葉加工車間,創辦了“三香地帶白竹生態園茶廠”。茶廠生產的茶葉以包裝自封袋銷售為主,年收入從幾千塊錢發展到幾萬塊。2010年,茶廠辦了生產許可證,擁有自已的獨立品牌“白竹虎芽特級”和“白竹虎芽一級”。2013年,周繼俊開始用自家的荒山種植茶葉,茶園面積增加到180畝。2016年改營業執照為雙柏白竹虎芽茶廠,成為擁有廠房800多平方,種植面積180多畝,加工機器15臺,建成了有固定員工1人、茶葉加工7人、當地採茶的村民20人的個人獨資企業,產品銷往昆明,楚雄,大理等地,很受省內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年收入22萬元以上。

白竹虎芽茶廠的技術是“家傳”的,從育茶苗、選茶地、栽培、茶園管理,再到適時採茶、殺青、揉撚、烘乾、成品包裝產出,每個環節,周繼俊都和父親一起,帶著村民親自去做,幾乎天天忙碌在茶廠。他說,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茶葉的品質,自己決不能辜負父輩的希望,更不能有損“白竹虎芽”的聲譽。

茶廠發展了,自己的日子好過了,周繼俊想得更多的卻是家鄉的父老鄉親。他決心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率先將企業形成了“茶廠+基地+農戶”的生產發展模式。幾年下來,當地茶農規範化種植茶葉形成了習慣,村裏及周邊部分農戶鮮葉收購、加工、銷售等問題得到瞭解決,“綠葉”變“金葉”,村民脫貧致富的通道打開了。

白竹山茶遠近聞名,名聲在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白竹山茶價格很高,產品供不應求。為了解決廣大消費者“吃不起”和“聽得到,買不到”的狀況,從一開始,周繼俊就下決心要生產一種普通老百姓買得起、吃著放心的名茶。多年來,他把大部分的收入都投到了工藝改進、品牌推廣中去,不斷提升品牌品質,終於使“白竹虎芽”突出重圍,讓更多消費者都能喝上實惠茶、品質茶。

經過多年的艱辛努力,周繼俊的步子越來越堅實,茶園面積從原有的幾畝發展到現在的兩百多畝,輻射帶動了周邊農戶和本村30多戶群眾發展種植白竹山茶2000多畝。原來農戶栽種的茶葉,通過租賃、承包、購買、調換土地等形式,不斷加快了自家茶園發展,還建成了擁有年加工能力達20噸精製茶葉的廠,取得了SC認證,生產的5個系列產品先後獲得“綠色食品認證證書”年產幹茶5.8噸以上,年銷售產值達86.4萬元以上。

在別人眼裏,周繼俊富了,但他深深懂得:一花獨放不是春,自己一家富不算富。自建廠以來,他就千方百計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茶樹,然後以收購鮮茶葉方式幫扶農戶發展。2017年開始,周繼俊幫扶的力度更大了。他以勞務聘請方式讓39戶貧困戶和其他農戶到基地做活,從事採摘鮮葉、除草、薅鏟等工作,同時積極參與脫貧攻堅“萬企幫萬村”行動。

爛泥村委會精准扶貧聯繫戶李家萬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因經常打罵老婆,幾年前老婆離家出走改嫁,自己帶著個孩子生活,因為沒錢,孩子都無法上學。周繼俊瞭解情況後,主動去到李家萬家,給他做了思想工作,又在經濟上給予了幫助,現在孩子已經上學,家庭生活條件有所改善。

周繼俊傾心扶貧濟困,也熱心公益事業。從白竹山大樑子到茶山的路,以前就是一條崎嶇小路,為了方便村民上山採茶,他出錢請了挖機把路修通,現在可以通車,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大家。2021年6月,雙柏5.1級地震,他積極捐贈了抗震救災捐款2000元。

周繼俊既是雙柏縣新型職業農民的代表,又是弘揚和傳承白竹山茶古法制茶技藝的“茶師傅”。在父親的影響下,他掌握了古法制茶技藝,漸漸成為了白竹山古法制茶技藝的傳承人。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他相繼參加了省、州、縣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外出參觀學習考察等活動。通過一系列培訓學習,不斷加強茶葉技術的學習和積累,在學習過程中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增強技藝,思想一次次受到洗禮,也堅定了對白竹山茶產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他希望把學到的科技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為推進白竹山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做出突出貢獻,在廣大村民中起到示範帶動和表率作用。近年來,雙柏縣大力推動“茶旅”融合發展,他的茶廠在全縣帶頭開創了遊客採茶制茶體驗和餐飲服務,既能生產又能接待,一發春茶下來收入增加了許多。2023年5月,周繼俊規劃投資的白竹山寨精品民宿也將動工,建成後將成為以茶文化為底蘊、採茶制茶體驗為特色的民宿及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白竹山茶種植歷史悠久,是聞名省內外的優質生態茶,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認證,被農業部和全國消費者協會評為“全國優秀品牌”,獲得了國家農業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誌”。2017年8月,白竹山茶榮獲農業部第七批全國一村一品榮譽稱號;2019年5月,在昆明舉辦的茶葉行業協會春茶周活動會上,白竹山獲評雲南十大歷史名山“雲南醉美茶鄉”榮譽稱號。在這些榮譽中,周繼俊功不可沒。他潛心投身茶葉種植加工15年,茶園從幾畝、幾十畝發展到今天的200多畝,從茶葉種植和加工的“門外漢”,成長為古茶製作的行家裏手,開發了“白竹虎芽雲霧龍爪茶、白竹虎芽雲霧茶特級、白竹虎芽雲霧茶一級、白竹虎芽雲霧茶二級、白竹虎芽雲霧綠碎茶”等產品。2019年,企業獲得綠色食品認證;2020年獲得州級龍頭企業。至2021年底,增加到8個系列產品包裝,有瓷罐裝,禮盒裝,紙袋和塑膠袋裝。有固定員工8名,零工(包括採茶工20人,茶葉加工10人),年收入大概50萬左右;2020年被評為州級家庭農場,他獲得雙柏縣委、政府評為“興雙人才”獎。自建茶葉加工廠,帶動周邊農戶和本村30多戶群眾發展種植白竹山茶700多畝,部分農民通過種茶擺脫了貧困,走上了致富道路,為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目前周繼俊經營的茶園面積從原有的幾畝發展到現在的近千畝,輻射帶動了周邊農戶和本村30多戶群眾發展種植白竹山茶2000多畝。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隨著茶葉產業的不斷發展,近年來,法裱鎮積極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茶文化的深度開發,做活、做好茶旅融合發展文章,實現了從“賣茶葉”向“賣風景”的轉變,帶動村民吃上生態飯、旅遊飯,共用鄉村振興發展成果。2021年,該鎮遊客接待量達1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00萬元。

目前,全鎮共有8個村委會273戶農戶種植茶葉8000多畝,培育茶葉生產加工企業17戶、30畝以上規模茶廠13個,把分散生產與規模化加工有機結合,帶動周邊閒散勞動力就業,幫助群眾脫貧致富。2021年春、秋兩季產出幹茶172.2噸,產值達3448萬元;帶動務工人數35200人次,實現務工收入700萬元。

農閒之餘,法裱鎮的數千畝茶園又迎來了旅遊熱潮,漫山遍野的茶、延綿起伏的綠,從山腳漫向雲端,吸引了許多遊客到此觀賞品茗、體驗採茶制茶。在這裏,茶園除了產茶,還多了一項功能屬性,可觀、可遊,變成人們休閒放鬆的好去處。

美麗的白竹山麓,茶香人忙,歌聲陣陣,一幅以茶興村、以旅強村、以文厚村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在法裱徐徐展開。

“原來只搞茶葉種植和粗加工,一發春茶下來有30多萬收入,現在又增加了遊客採茶制茶體驗和餐飲服務,收入能到50多萬元。”採訪中,周繼俊興奮地對我說。

“白竹山森林茂密、土壤肥沃,生產出來的茶葉湯色鮮潤、香氣馥鬱,是省內外知名的茶葉品牌,白竹山茶之所以有這麼好的品質,正是因為我們把生態、綠色作為產業發展的第一要素,發展才這樣好。”周繼俊的話,是他一路走了總結,也是他成功的秘訣所在。

告別了周繼俊,幾天後,我又去法裱鎮,採訪了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他們對周繼俊評價很高,稱讚他在茶農規範化種植上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帶動和表率作用,在白竹山茶的傳統製作上功勞很大。在今後的發展中,將持續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綠色食品牌,優化茶園結構,持續推進茶葉專業化、精准化、精細化生產管理,以“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保護和開發綠茶,培育壯大茶產業;同時,結合環境優勢,不斷推進茶旅融合發展,打造以茶文化促進茶旅遊、以茶旅遊帶動茶經濟、以茶經濟助推茶品牌的綠色有機產業,把茶作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法寶”助推鄉村振興。

看到鎮領導對白竹山茶滿懷信心的樣子,看著他們幸福滿滿的笑臉,我又一次對周繼俊和白竹山上的兩代種茶人肅然起敬!

檢視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