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不分國籍、作業員也能變IT…它如何不靠台灣人,變泰國最大台商

泰金寶總座鄒孔訓(中)的全球化用人策略有多極致?他背後幹部,除了泰籍主管,更有印度、斯里蘭卡人才,近年甚至有俄羅斯跟立陶宛員工加入,公司宛如聯合國。 (攝影.郭涵羚)
泰金寶總座鄒孔訓(中)的全球化用人策略有多極致?他背後幹部,除了泰籍主管,更有印度、斯里蘭卡人才,近年甚至有俄羅斯跟立陶宛員工加入,公司宛如聯合國。 (攝影.郭涵羚)

文●侯良儒

此刻,當多數台商還在適應「泰國製造」,試著與「佛性」的泰國員工相處,卻有一家台商,總座不僅治軍嚴謹,甚至要求泰籍幹部每天跑3千公尺,這家公司,是擁有12座廠、員工達2.5萬人的泰國最大台商:泰金寶。

金寶集團旗下、1989年就前進泰國的泰金寶,目前的操盤手、總經理鄒孔訓,他在公司成立第2年就來到這片微笑之國,一待就是33年。有泰國護照、一週5天以廠為家的他,經營「泰國製造」手法,似乎一切都與同業「反著做」。

泰國人抗壓性低,不適合管理職?
他卻落實幹部本土化,12廠都泰人管

譬如,許多台商認為泰人「不禁罵」,他卻要泰幹天天長跑、做伏地挺身;又譬如,泰人的佛性被認為不適合管理職,但泰金寶旗下12個廠長、4個副總經理,清一色是泰人,這些在地精兵,更曾被他派到巴西建廠,「當時受不了壓力的,反而是台灣人!」他更透露,泰金寶現在50名台幹裡,只有2個人的薪水比泰幹高。

「泰金寶全球布局,沒有泰國員工是不可能的,」鄒孔訓告訴我們,泰金寶之所以成為業界公認的東南亞王,在馬來西亞、菲律賓,甚至巴西、墨西哥都建廠成功,關鍵,就在泰國,「因為我從20年前,就把幹部全部本土化!」

為何他很早就落實此事?與他的親身經驗有關。

1990年,剛被派到泰國的鄒孔訓,目睹台灣人與泰國人的衝突,前者總是埋怨當地員工難教、不好溝通,泰籍員工則不知所措,流動率居高不下,「那時我就在想,我一定要local(本土)化!」

薪水無國籍之分,激發員工多表現
把潛力作業員變IT,不怕缺人才

因此,他在2003年被拔擢為副總經理後,就不斷把台籍的廠長與主管,外派到中國廠區,原本多達100人的台幹,到最後一度僅剩5人,與此同時,他開始拉拔泰人擔任主管。

只是不少人質疑,泰國人「怕得罪人」的個性,要怎麼賦予對方管理職?

鄒孔訓說,激發員工力求表現,關鍵有二:首先,是待遇,海外營運最忌諱「同工不同薪」,讓員工認為收入有國籍之分是大忌;其次,是自己是否被「重用」。

也就是說,這並非給錢就能成事,重用與否,才是深水區。在泰金寶,不僅所有廠長都是泰人,採訪當天,走進鄒孔訓引以為傲的戰情室,他指著牆壁上監測生產流程的軟體說,「這些軟體都是我們IT團隊自己寫,他們30幾人,全部是泰國員工,而且這些IT人員,以前很多都是作業員!」

他向我們數算著,這些員工20年前還是作業員時,薪水可能6千至7千泰銖,然而,當他們被送去學習程式語言、懂得撰寫軟體之後,現在的薪水至少7萬至8萬泰銖,這個近乎10倍的待遇提升,「他會很珍惜自己的工作,就有忠誠度。」

鄒孔訓的心法是,用在地人才,一定要將拔擢作業員變成制度,才有機會將人才一代傳一代,甚至變成一種生態。當幹部知道基層員工有機會轉任IT、或被派到海外建廠,「他就會找有潛力的作業員,然後用1、2年時間訓練對方,如此一來,我們每年都有人才出來,也就不會缺人才。」鄒孔訓說。

不僅如此,泰金寶的在地化,甚至擴及在泰國留學的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孟加拉、俄羅斯人才,「你這樣扎根後,一旦要做全球化,資源就多啦,因為你手邊就有各國的人才。」鄒孔訓指出。

近年除了泰國,不少台商也被客戶要求去印度,這個被公認最難做製造、連電子5哥之一的緯創都要放棄的國家。但鄒孔訓很有信心,因為,他已有滿手國際化的好牌。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林百里為何重押泰國?直擊東部經濟走廊,廣達全球最大伺服器基地

面試被問「興趣是什麼」,你的回答可能是錄取關鍵

案子沒進度,主管說pull your finger out!不是叫你「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