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跨國共製韋伯歌劇 《魔彈射手》再現怪美經典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衛武營歡慶5週年鉅獻,臺奧跨國共製韋伯歌劇《魔彈射手》,8至10日衛武營歌劇院全臺首演。這齣旗艦歌劇出自被稱為「德意志歌劇之父」的德國作曲家韋伯之手,取材德國民間故事,開拓出德國浪漫主義歌劇新流派,內容搞鬼又耍浪漫,此次聯手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劇院、北市立交響樂團,再現「怪美」經典。
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表示,以鋼琴演奏知名的德國作曲家韋伯,曾在德勒斯登的歌劇院擔任指揮,縱然英年早逝,卻留下許多不朽作品,其中以《魔彈射手》最出名。《魔彈射手》被譽為德國歌劇里程碑,深深影響後世許多音樂家如華格納等人創作,在當時以法國、義大利歌劇為主流的氛圍下,讓世人看見歌劇嶄新面貌。此次製作除超越時空的動人音樂,舞台設計和戲服充分展現劇情風格,讓觀眾體驗充滿怪美童話氛圍。
衛武營製作《魔彈射手》在對白部分,大量以法國作曲家白遼士創作的宣敘調取代,不過,口白對話元素對德國歌劇非常重要,因此仍保留部分德語對白,以更貼近德語歌劇的形式作為最終的呈現版本。此外,韋伯原本考量演出效果,將原劇開頭「鋪梗」的場景刪除,導演萊特麥爾(Johannes REITMEIER)在此次製作中,安排以對白形式呈現,俾利觀眾更了解劇情發展的因果關係。
《魔彈射手》描述年輕獵人馬克斯,為在試射大會獲勝,以迎娶森林守巡長女兒亞嘉特,不惜把靈魂賣給魔鬼,換取7顆百發百中的魔彈。故事中雙生雙旦,包括女主角亞嘉特、亞嘉特的妹妹安、男主角馬克斯和邪惡獵人卡斯巴,4位角色個性截然不同,音樂設定也大相逕庭,不僅可聽到2位女高音相互較勁,還有精采的管弦樂配器,讓音樂呈現邪惡黑暗與希望明亮的顯著對立。第2幕終曲馬克斯狼谷求魔彈的段落,以音樂鋪陳出緊張詭譎氛圍,更被視為後世影視恐怖片配樂先河。
衛武營9日且推出幕後解密探索《魔彈射手》後台風景,觀眾觀賞演出之餘,還可透過專業製作群陪同解說,深入後台,一探魔幻世界。
衛武營跨國共製韋伯歌劇《魔彈射手》,舞台設計和戲服充滿怪美童話氛圍。(衛武營提供)
《魔彈射手》出自德國作曲家韋伯之手,取材德國民間故事。(衛武營提供)
《魔彈射手》開拓出德國浪漫主義歌劇新流派。(衛武營提供)
《魔彈射手》第2幕終曲馬克斯狼谷求魔彈的段落,鋪陳緊張詭譎氛圍,被視為影視恐怖片配樂先河。(衛武營提供)
臺奧跨國共製韋伯歌劇《魔彈射手》,內容搞鬼又浪漫。(衛武營提供)
《魔彈射手》描述年輕獵人馬克斯,為試射大會獲勝,把靈魂賣給魔鬼,換取7顆百發百中的魔彈。(衛武營提供)
《魔彈射手》舞台設計展現劇情風格,充滿怪美童話氛圍。(衛武營提供)
《魔彈射手》可聽到2位女高音相互較勁。(衛武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