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兩岸重拾九二共識 化解兵凶戰危

2008到2016年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相安無事,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雙方有一個最大的公約數:九二共識。在此基礎上,兩岸軍事緊張趨緩,經濟交流與產學合作絡繹不絕。不過,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台後,不再承認九二共識,甚至否認有九二共識的存在。在缺乏互信基礎下,兩岸關係轉趨惡化,除了官方缺乏溝通管道,民間的海基會、海協會也幾近停止交流,電子郵件、傳真已讀不回。對此,大陸官方卻也無可奈何,坐視台灣一天天遠離中國,並一步步走上親美的道路。

而隨著2020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揭示一個中國原則,並指出一國兩制方向,等於將九二共識送入冷凍庫,國民黨也因而失去了論述支柱,九二共識不再有市場,兩岸關係也因而急轉直下。尤其在香港反送中期間,台灣民間參與、私下協助、年輕人投入,加上政府有形、無形的推波助瀾,讓亡國感(芒果乾)升高到極致,蔡英文也因而贏得絕大多數青年人的支持,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擊潰韓國瑜,成功連任總統,兩岸關係至此全面惡化。

到了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民主黨籍)訪台,固然為台灣增添了不少曝光度,但也使中國找到了報復的著力點,透過軍機繞台、跨越中線,並對台灣的農產品、烘焙食品嚴格審查,農民、廠商也因而遭受不少的損失。尤有甚者,美國現任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共和黨籍)4月間在加州接見蔡英文總統,中國軍機繞台、跨越中線也更甚於以往,同時,中國也在世貿組織(WTO)提出台灣對中國貿易壁壘的調查,針對2千多項產品調查。企業界擔心中國後續會針對台灣其他產品採取進口反制,甚至取消兩岸經貿合作架構協議(ECFA)。

然而軍事的緊張久了,台灣社會習以為常,國外媒體不斷報導兩岸緊張態勢,卻未反映至國人的日常生活。台灣民眾逐漸麻痺,瓦解了危機意識,但台灣真正的處境是,兵凶戰危籠罩,兩岸的緊張態勢常常躍上國際版面,也使台灣暴露於險境。

在貿易、投資方面,台灣對中國、港澳的出口逼近40%,最近對中國的投資雖然大幅下降,但長期累積下來的投資金額也不容小覷。雖然不少台灣民眾認為台灣經濟對中國高度依賴,但同樣地,中國對台灣依賴度也不低。但我們別忘了,中國是共產主義、中央權力高度集中,除非完全沒有替代品,否則,一旦兩岸高度對峙,不顧成本效益,轉向他國採購,或片面對台灣產品加徵關稅,台灣經濟將蒙受不易承受的重大損失。

但兩岸也不見得沒有轉圜的機會,尤其是最近在美中貿易/科技戰轉趨緊張,加上中國大陸內部房地產泡沫、經濟面臨重大調整,以及美國去中化移轉供應鏈,危及紅色供應鏈與中國龐大就業之際,中國也面臨經濟優先於政治的考量。最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很少做一個中國、一國兩制的陳述、主張,卻不斷強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能和美中貿易、科技戰轉趨劇烈,中國不願台灣成為美中鬥爭的馬前卒有關。

在台灣方面,有感於兩岸緊張的態勢,多數民眾對兩岸交流的恢復也樂觀其成。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美國長期以來並不反對,台灣方面的支持也占多數。如果習近平也認同或不反對,兩岸危機自然可以有效化解,有了最大公約數的支柱,兩岸合作、交流、會談極可能恢復正常,也不至於走上不歸路。

如果習近平不表態、不接招,我們可以假設他是不反對九二共識下的一中各表,做為未來的和談、交流基礎,也可以避免兩岸在缺乏溝通管道下的擦槍走火。

基於前述討論,兩岸九二共識真正的決定權在習近平,是時候將球拋回給習近平了。這或許是藍白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柯文哲以九二共識為兩岸交流的起點,解開兩岸兵凶戰危的困境。綜言之,民進黨對九二共識的一國兩制觀點,是狹隘而不正確的論述;九二共識是在一中各表的前提下,才能夠為台灣民眾所普遍接受。國民黨、民眾黨有別民進黨,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下,可以使台灣回到兩岸關係和緩,甚至回復交流的契機。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中國與瑞士擬股市互通
工商界關切能源政策 劉德音喊話 超前部署電力
養地怎麼認定? 動工合理期間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