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食強鹼灼傷食道 氣球擴張撐開可進食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今年6月初,6歲女童小妍意外將放在浴室杯狀容器中的清潔劑喝下肚,pH值13以上的強鹼造成口腔、咽喉與食道嚴重灼傷,並在受傷2個月後開始出現食道狹窄的情況。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利用氣球擴張術撐開食道,打開足夠容納食物進入消化系統的通道,目前小妍已恢復至能夠自行細嚼慢嚥吞下食物。
意外發生後,小妍經花蓮慈院急診室初步處置後住院,由腸胃內科林振雄醫師放置鼻胃管,一路深入至十二指腸,幫助她在灼傷的黏膜傷口癒合期間能維持營養,度過恢復期至6月底出院。但傷口癒合出院後,對於孩子來說依然是難關。小兒部兒童腸胃科主任張雲傑指出,誤食強酸或強鹼的患者通常會在意外發生後3週至3個月間,因原先受傷的黏膜結痂、組織過度增生收縮,進而出現食道狹窄的現象,以致日後進食困難。
小妍自今年8月初起,逐漸只吃得下流質食物,甚至會吃不下直接吐出來,經上消化道攝影與胃鏡檢查,觀察到食道狹窄到最細的鼻胃管都無法通過,經胸腔到胃部的電腦斷層,發現狹窄最長達3.5公分以上,並確認嚴重狹窄區段至少有兩處。
張雲傑表示,異物誤食在急診室相當常見,只是一般人嘗到味道不對或不適就會立刻停止,而像小妍一次吞入40到50C.C.的高腐蝕性液體,是他10年來在臨床看到誤食最大量的案例。
因無法順利攝取食物和吸收足夠營養,小妍的體重在短時間內降到12公斤以下,於8月中下旬再次入院治療。由腸胃內科洪睿勝醫師利用氣球擴張術,將她的食道撐開至0.6至0.8公分,短期內解決了食道狹窄無法進食的問題,她終於可以吞嚥經咀嚼後的食物碎塊,在學校和家中都能正常進食。
張雲傑說,因食道狹窄部位在擴張後仍會再次縮起,食道灼傷造成狹窄的患者通常需經過數次的擴張術,因此小妍仍需定期追蹤,直到食道恢復至可穩定進食的寬度,預估於年底前完成階段性治療。
張雲傑呼籲,若民眾誤食具強烈腐蝕性的液體或固體,除應盡速送醫,也建議陪同者帶著承裝腐蝕性物體的容器,讓醫療團隊能第一時間準確地判斷誤食的量,並將其送到檢驗科驗酸鹼值;除了咽喉、食道與胃部,吸入肺部的強酸、強鹼也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甚至後續須插管以穩定呼吸,萬萬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