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揭米飯烹煮密技 營養午餐變好吃了

記者李佩玲/臺北報導

為讓校園營養午餐米飯更美味,農業部農糧署今(8)日公布,由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陳時欣以科學化的方法,建立包括洗米時間、水/米體積比、蒸悶飯時間等團膳食米儲存,以及烹調供膳的標準化流程,讓學童在學校也能享受國產米的香Q美味。

農糧署長胡忠一表示,國內校園營養午餐食米來源以2大類為主,包括公糧米及產銷履歷米,均以市售價格的5折供應給團膳業者,該食米皆為半年內碾製的新鮮米,品質規格都在CNS國家標準2等以上;不過,這些高品質好米進入團膳大量製備時,有時會因儲存方式不當及烹煮技巧不佳,未能呈現完美口感。因此,農糧署以科學方法建立食米保存及烹調條件的標準化流程,並透過教育訓練分享給供應學午糧從業人員;今年12月底前也將製作電子書及教學影片,並於民國114年舉辦比賽,鼓勵校園團膳業者採用。

陳時欣說明,國內354家營養午餐供膳超過1000人次的學校,煮飯設備多以「蒸氣型蒸箱」為主,因此,研究以北中南東各區校園午餐產銷履歷糙米及白米為實驗樣品,並以蒸氣型蒸箱的煮飯條件,使用科學化方法分析不同試驗條件的米飯,在質地、口感、水分含量及色澤的差異,建立可提升午餐食米口感的標準化作業。

陳時欣進一步指出,大宗團膳製備的煮飯條件和家庭烹煮不同,食米經過清洗後,白米不需浸泡,糙米則可在前一天洗米放置冷藏16小時,或於烹煮前以60℃熱水浸泡30分鐘,而加水量也有黃金比例,團膳大量製備時,加水量不宜過多,低年級喜好口感偏軟,米水比建議為1:1.1,高年級喜歡粒粒分明米飯,米水比建議為1:0.8;進蒸氣蒸箱烹煮也要控制蒸氣輸出壓力7kg/cm2以上,烹煮45分鐘後關閉熱源,繼續燜飯20分鐘,送餐到教室後,學生可於打飯前進行鬆飯動作,使米粒間水分達到平衡狀態,午餐食米香Q口感即可完美呈現。

農糧署公開校園午餐食米美味密技,讓學童在學校也能享受到國產米的香Q美味。(記者李佩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