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專欄/小記】棒球教室、訓練營帶來的幫助
今年職棒季後很熱鬧,「棒球教室」、「棒球訓練營」愈辦愈多,對基層球員來說,或許是好事,但也可能適得其反。
不管是旅外、還是國內職棒球員,在季後指導後輩,都希望自己可以回饋所學,讓小球員能獲得新知、不同觀念,出發點值得肯定。
運動行銷相關產業要生存,爭相承辦相關活動也沒錯,但內容的設計,有無符合基層球員的需求,那又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各式各樣的「棒球教室」、「棒球訓練營」,重點應該在於觀念的灌輸,因為技術上的調整,不見得每一位小球員都適合,畢竟活動只有兩、三天的課程,無法大幅修改、持續追蹤,成效有效。
過去常有案例,參加訓練營改了姿勢、動作,但回到母隊後,又被教練調整回來,球員反而無所適從,只能回到原點、重新開始。
不斷有基層教練說,如果去聽幾天的課就有用,「學校請我們要幹嘛,每段時間、聘任不同球員來兼職教球就可以了」。
看似酸語,但站在教練的立場也沒錯,畢竟他們才是和小球員朝夕相處的人,因材施教很重要,不是每個人都能在短期內被改造。
棒球觀念的與時俱進,有其必要性,這也是舉辦棒球教室或訓練營的最大用意,但要如何避免善意變成反效果,又是另一個課題。
教練們當然都很感謝各單位的好意,也提出自己的看法,「重點在於延續性,不要只是幾天的課程而已,拉長時間來訓練的成效會更好」。
與其讓小球員去上課,不如多安排研習會,讓第一線教練直接吸取觀念、技術知識,訓練就可以延續,才能讓小球員長期、有系統性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