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資訊揭露做半套 民眾豈能安心

(示意圖/本報系資料照)
(示意圖/本報系資料照)

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核災事故,引起世人震驚。該事故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質釋放於環境之中,即使12年後的今天,還是有許多民眾對核食有疑慮,不少國家至今仍嚴格禁止和限制日本特定地區或品項的產品輸入。

核食風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本政府日前同意福島核汙水自8月24日起連續30年排放入海的決定,再度引發國際輿論譁然與眾怒。不僅日本漁民反彈,東亞鄰國亦表達強烈抗議,抨擊這項不道德和不負責任的舉措。雖然日本政府與東京電力公司再三強調,這些經過「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的核廢水排放大海對人和環境的放射性影響微乎其微,且已得到國際原子能總署的認可。然而還是有許多專家對核汙水排放持反對意見,畢竟到目前為止無法確信所有經處理過的核汙水是百分之百安全無虞的,且可能還有超過上千種核素未被測出,日本實不應拖累各國陪他一起做這場人類大實驗。

再說國際間普遍認為,核廢料的最終處置應以存放在本國境內管理為原則。《巴賽爾公約》中亦明確要求各國應就地處理有害廢棄物及其他廢棄物,原則上不得越境轉移。德國聯邦核廢料處理安全辦公室對福島核汙水排放入海的作法表達立場,其謂:「福島核電廠受汙染的水並不是在核電廠運轉中排放的廢水,而是清除事故後果的廢水。德國向來處理核廢料和殘渣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核廢棄物不能被『稀釋』。這是為了防止有更大量的物質受到不必要的汙染,或是避免採取一個可能會額外增加環境汙染而非長期安全填埋核廢料的處置途徑。根據現行標準,德國不會允許將此等核廢水排放入海。」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日本政府處理福島核汙水,以鄰為壑的態度實不可取。然而,更令台灣民眾氣憤的是,媚日的民進黨政府在此事上不僅沒有表態抗議,反倒說「這是可忽略的汙染」、「微量放射性元素對身體有益」,「助日」程度無可附加。台灣民眾除了寄望中、韓國際制裁發揮作用外,已無法期待政府有所作為,只能默默自求多福了。

民進黨政府執政7年多,台灣食安早已淪為外交經貿談判的籌碼了。2021年1月1日台灣開放美國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2022年2月21日全面解禁福島5縣食品輸入。政府宣稱會加強萊豬及核食的食品檢驗,讓民眾放心,不過詭異的是,台灣從2021年至2022年8月底從美國進口了超過11400噸的豬肉,竟然未檢出任何一丁點豬肉萊劑超標,更神奇的是,在市場通路中始終未發現美豬蹤跡。美豬去哪兒了?流向竟成了謎。

核食檢驗資訊亦不完整。根據食藥署8月29日最新公布的檢測結果顯示,從2011年起進行日本食品檢驗至今,已有250批食品測出有含碘-131、銫-134、銫-137人工核種等微量輻射物質;另自2022年2月開放福島5縣市核食進口以來,亦累計測出14批有微量輻射殘留的食品,例如香菇、銀魚、蒟蒻粉、地瓜乾等。然而,食藥署既無公布進口廠商和品牌,亦未就同品項但不同批次、未被抽檢過且已於市場銷售的食品追回檢驗,或提醒消費者留意。食安資訊揭露只做半套,豈能讓民眾安心?

食安問題,小自麵碗裡出現一根頭髮,大至食物中含有長期殘留體內的輻射物質和化學毒物。民進黨政府屢屢在重大食安議題上棄守,未能為民把關。這樣的政府既防衛不了國安,亦守護不了食安,執政者難道不會良心不安?怎麼對得起那817萬張選票啊。(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看更多相關新聞
日本排放核廢水爆「搶鹽之亂」自然老師歎: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農林水產大臣稱核處理水為「污染水」 日相震怒下令全面道歉
日本新聞說水產改銷台灣?2萬條魚已抵台?傳言混合兩則不同新聞
日本核處理水能喝嗎? 聯合國:氚濃度遠低於全球飲用水限制
不滿韓國政府應對核處理水政策 反對黨領袖絕食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