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署輔導選手轉戰當工程師 專家提一關鍵轟「騙局」
教育部體育署、高雄大學昨共同召開記者會,將聯手日月光等科技廠培養績優運動選手從事半導體產業的第二專長,宣稱是要幫選手轉換跑道。卻遭體育界人士砲轟是「騙局」、浪費人才,該計畫提供的技術員職缺,高職畢業就能去應徵,根本不需要讀到大學畢業,也不需要政府介入輔導,不把運動專業人士留在運動產業扶植成長,體育署在幹嘛?
行政院2018年核定「優秀運動選手輔導方案」,建立運動選手生涯輔導照顧制度,教育部也盤點國內產業,半導體產業發展蓬勃,由體育署規畫前期,高雄大學自今年起接棒執行四年,與科技廠聯手採「先聘後訓」制度,總計開辦三梯次,每梯次職缺35名以上,總計至少培訓105名新血。
根據體育署規畫,申請者必須具備大學畢業或同等學力,以及曾任國家代表隊或曾參加國內六大綜合性運動賽會等資格。若要從事機台維修保養的「工程職」,將從OP職位做起,建立基礎能力,未來有望再升技術OP、初級工程師、專案工程師、經副理;生產線管理調度的「管理職」,也是從OP職位做起,未來有望再升儲備組長、組長、主任、經副理。
台灣運動產業協會理事長徐正賢曾在半導體業界服務超過10年。他昨在臉書砲轟,大學體育系畢業的畢業生,到半導體廠應徵「技術員」,基本上都會錄取。難道,體育署認為,大學體育系畢業的學生,到半導體廠應聘「技術員」,如果沒有經過輔導,應聘不上嗎?
徐正賢接受本報電訪時表示,該計畫所稱的技術員,也就是作業員,在台灣半導體產業職缺中,除了台積電中科廠需要大學畢業外,南科廠高中職畢業即可應徵,其他科技廠幾乎高中職畢業就能應聘。
至於申請資格,徐正賢也認為,只要有參加過比賽者,都屬於該計畫中的優秀運動員,定義實在太籠統。他以美國前500大企業為例,美國知名企業都愛用大學打過足球四分衛的人做CEO,主因是四分衛要發號司令、溝通戰術,判斷能力就是領導力的展現,「在美國優秀運動員是人人搶著要,不會被當弱勢團體」。
徐正賢表示,體育署花錢讓大學做專案、輔導一個大學畢業生,透過正常面試管道就能錄取的工作。他質疑,此專案恐怕是有高官列管KPI要基層執行,恰好要輔導優秀運動員就業,半導體又缺工,相關人員卻把二件事整併,「根本就是騙局」,荒謬到極點。
徐正賢也直言,「難道體育署認為,大學體育相關科系畢業的體育班學生,去應徵高中職畢業就能錄取的職缺,是他們(指體育生)能力不足才需要被輔導?」他痛批這就是歧視,沒想到這麼多人還覺得驕傲。
針對職涯發展趨勢圖,徐正賢表示,該計畫不敢公開薪資、福利,而是畫了一個輔導趨勢圖,就連平均幾年能做到什麼位置,也沒有列出來。他痛批,畫大餅誰不會,又不是保證每個人都能變成工程師,輔導的意涵在哪裡?
徐正賢認為,運彩基金去年賣超過60億,有10%貢獻運動產業發展,盈餘還有很多,體育署轄下也有運動產業組的編制。他認為,與其花心力要把體育班學生往外送,不如把運動專長者留在運動產業扶植,辦理運動比賽、運動科學、運動場地規畫都是職涯發展的一條路,為什麼不做?
更多udn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