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台南高爾夫俱樂部,全「新」進「化」見證台灣經濟起飛

【羅開新聞中心葉怡君台南市採訪報導】「台南高爾夫俱樂部」是南台灣歷史悠久的地標性球場,球場座落於台南市新化區,緊鄰虎頭埤水庫,又名「新化球場」。台南球場擁有十八洞、標準桿七十二桿,全長6,608碼,球道蜿蜒,兩側樹林宛如衛兵侍候的狹窄球道,果嶺刁鑽,考驗球友打點的球技。台南新化球場除了是一座高爾夫球場,也是新化地區休閒地標,扮演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回顧台灣的高爾夫球場發展史,最早始於1914年,日本人在臺北州,也就是如今新北市淡水地區,興建了三個高爾夫球道,台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正式開場。

台灣光復後,1952年,應美軍顧問團之請,政府整修淡水球場,並定名為台灣高爾夫俱樂部。隨後,台北球場、空軍清泉崗、高雄澄清湖、豐原與左營海軍,紛紛成立高爾夫球場。早期,台灣高爾夫球場的開發源由,都是因應美援時期,為促進國際交誼而設立。

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三日政府於高雄設立台灣首個加工出口區,也成為台灣勞力密集外銷的開端,經營成衣、針織及紡織、皮革製品、玩具、傢俱製品,為不少家庭、產業帶來經濟起飛時期的繁榮景象。根據國發會資料,民國五十八年全台外銷總額2.1770億美元,其中高雄加工出口區就占11.52%;到民國六十一年光高雄加工出口區就業人數就達5.3萬人。

台南新化地區土地條件貧脊,早期只能生產經濟價值不高的農作物,為了地方開發,提升居民收入,於戒嚴時期,前立法委員梁許春菊女士為民請命,提議在新化籌劃高爾夫球場。時值政府鼓勵人民發展經濟,設立高球場可供士紳名流萃聚,提供國際廠商來台考察,並有觀光之利,遂於民國五十六年發起成立台南球場,於民國六十五年正式營運至今。

台南高爾夫俱樂部董事長涂大松說:「民國五十八年之前,我們台南沒有高爾夫球場,當時何應欽將軍來到我們台南,時任立法委員梁許春菊是新化人,她向何應欽將軍請命在新化籌劃高爾夫球場,這也就是台南第一座高爾夫球場的由來。」

早年台灣高爾夫球場均由會員集資興建,僅供會員商務聯誼,並非以營運為目標,不過隨著台灣經濟起飛,百業興盛,商機蓬勃,企業、工廠成立如雨後春筍十分熱絡,新化球場對地方經濟發展貢獻良多。

由於早期的地理位置是台南縣新化鎮,這裡亦被稱為「台南縣高爾夫俱樂部」、「台南新化球場」,雖然是南台灣知名的老球場,近年來在幾任董事長與總經理的努力下,運用有限資源,開發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進化,沿著車行大路,遠眺會館新式大門,賞心悅目。而會館內現代化更衣室,讓台南球場褪去過往老舊形象。

台南新化球場的發球台寬闊適中,球道兩旁茂密樹林,與南台灣特色的椰子樹,點綴球道兩旁的鮮豔花草,景觀宜人。談到球場的特色洞,台南高爾夫俱樂部總經理林維哲首推PAR4的第十四洞。

林維哲說:「第十四洞的景色是由上往下看,然後打過去的時候,可以看到我們造景上的小橋流水,然後對面就可以看得到虎頭埤的風景,在我們的果嶺旁邊,景色優美。」

定位為商務聯誼球場的台南高爾夫俱樂部,距離南二高新化交流道只有五分鐘的車程,球場緊鄰虎頭埤風景區,兼具觀光休閒與渡假功能,會館二樓的中式餐廳裝潢大方典雅,多道美食料理,讓人享受美味、吮指難忘。

以「台南」為名的台南高爾夫俱樂部,見證台灣經濟起飛,成為歷史的一頁。

【圖說:台南高爾夫俱樂部董事長涂大松指出,台南球場見證台灣經濟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