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檢討系列/到底誰讓台灣選手常受傷?

里約奧運檢討系列/到底誰讓台灣選手常受傷?

【編按】2016里約奧運閉幕,很快四年後、2020東京奧運將至。本屆奧運台灣隊拿下1金2銅,與教育部體育署在奧運前設定3金2銀1銅目標,有明顯落差。而從謝淑薇退賽事件、到戴資穎鞋子爭議,台灣體壇學到什麼?《民報》推出系列報導,一起關心台灣體育發展。 里約奧運前後,奧運國手「受傷」的消息頻傳。包括奪下金牌的舉重力士許淑淨,右大腿曾拉傷,賽後她坦言:「比賽三周前,連35公斤都不能舉。」 羽球一姐戴資穎,奧運賽後原本也未提「傷情」,或許是怕被誤會為「找藉口」。但比賽鞋風波延燒,小戴接受訪問時才坦承,「奧運行前受傷讓她心情起伏很大。」也是奧運三周前,「訓練時不慎拉傷大臂肌肉,一度痛到連手都舉不起來。」 選手相忍為國 眼淚汗水吞下去? 奧運前一個月,體操國手李智凱,傳出右腳脛骨骨裂傷勢嚴重,被迫放棄全能項目,只參加鞍馬比賽。奧運時雖然傷勢痊癒,但是「心理因素」難突破,挑戰高難度動作時落馬,無緣晉級決賽。 角力美少女陳玟陵,奧運首戰發生右肩脫臼,遭裁定傷退落敗。當時場邊醫生先將脫臼接回去,隨後由我國的醫療團接手,進行進一步檢查與處理。陳玟陵難過落淚,遺憾未能拿出最佳表現。 標槍國手黃士峰,奧運出賽前傳出腰部不適,教練澄清,「只是緊繃,而非受傷。」 鄭怡靜在里約奧運強忍身體不適,打出單打平本土最佳的成績。圖/中央社 桌球女將鄭怡靜,膝傷、腰傷、感冒,連續對戰削球選手導致手臂不適,奧運比賽中一度抽筋,仍堅持奮戰,最後打進女單八強,締造本土最佳,無緣爭奪獎牌。 台灣各單項運動最頂尖的選手,帶著傷病出征,奧運期間幸有隨行醫療團照顧,但檢討問題,若未能以最佳身心狀態、登上奧運最高殿堂出賽,沒能拿出最佳表現,難與世界列強競爭。 國手面對高強度的比賽,奧運期間幸好有醫療團照料。圖/郭純恩醫師提供 每一位頂尖選手,都應該是台灣的「寶貝」,從平日訓練到比賽,都應該受到最好的照顧,以維持最佳狀態。有訓練、有運動、就有耗損,尤其國手面對的高強度訓練與賽事,必須隨時注意其身體狀態,並隨時適當處理,避免傷害擴大。 選手少比賽多 平時受傷誰照顧? 台灣隊的選手,幾乎多同時具有「學生」身分,他們「被要求」要為學校、為地方縣市、為國家參加的賽事太多、太頻繁,國內外大大小小賽事林林總總,恐怕也造成狀態難調整、大賽達到巔峰的窘境。 有訓練、有比賽,就有耗損、有受傷風險。但選手不可能不訓練,該問的是「熱身對了嗎?訓練對了嗎?訓練重質還是重量?恢復對了嗎?休息夠了嗎?」假設已有大小傷,「得到最妥善適宜的處理,與醫療照顧了嗎?」 角力甜姐兒陳玟陵在奧運時脫臼,試問平日訓練與奧運後的身體健康誰來顧? 圖/中央社 過去許多國家隊或國手出征,經常都是隊職員、教練與國手。教練一人身兼數職,處理大小事。很多選手就在從小到大成長過程中,累積傷病,比賽很重要,「吞顆止痛藥再下去比。」如果教練的觀念老一點,甚至可能就此斷送選手的運動生涯。 跟上歐美先進腳步 從減少傷害做起 曾經就有選手家長心痛不已,直言「國家要你叫你來,比賽受傷,自己找醫生、回家吃自己。」隨著問題不斷發生、觀念稍微進步,現在許多國家隊出賽,隨隊會有防護員陪同,但整體而言,這樣的觀念並不普及,「國家隊規格」也未完整建立。 歐美頂尖運動大國,早就有系統化的熱身、恢復方式,甚至透過教育,普及全國,讓孩子從小到大,都能重視身體以及盡可能避免運動傷害。而台灣的教育體系若還停留在「國民健康操」階段,未免太落後。 而科技進步,也讓許多先進國家,早就採取即時數據分析軟體,能夠長時間、有效監測運動員的生理狀態與運動表現,以便調整訓練策略。許多國家也早就建立運動員資料庫,追蹤數據,讓全國教練都能有所依據。更別說,運動相關穿戴裝置的風行。但平心而論,台灣在這方面仍處在蠻荒時期。 教育部對體育的政策,絕對影響台灣體育發展與奧運表現。圖/中央社 科技運用調整訓練 教育部請加油 高科技的運用,與經費有關。但是「正確的觀念」是台灣馬上可以採用的,歐美先進國家早就有一套熱身與收操方式,甚至透過網路搜尋就能找得到,國內大多教練未能很快跟上,或許與語文能力受限、以及長時間土法煉鋼、「大家都這麼做」、「從小到大都這麼做」有關。體育署屬於教育部,教育部若有心想做,在國內也可以馬上找到民間專業的人士,引進正確觀念和方法,協助全國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體系來施行。 但如果台灣的教育主管機關,默許體育課可以挪去上數學、補英文,政策同意體育課拿去抓寶可夢,這一切都是空談,無異於「政策殺人」,期待台灣人身體好、體育好、具備運動精神,無疑是癡人說夢、緣木求魚。 「專業」,是台灣體壇想要大刀闊斧改革、想要進步,唯一的依歸、唯一的道路。若不願追求專業,四年後、2020年東京奧運,所有現行的檢討,改個年份、依舊可以再談一遍,然後眼睜睜看著人才被浪費,各先進國家以更快的速度,拋下台灣、加速而去。 延伸閱讀: 《里約奧運檢討系列/到底誰重視奧運金牌?》 《里約奧運檢討系列/到底誰讓單項運動協會變「邪」會?》 《里約奧運檢討系列/別人帶廚師?台灣隊只能帶泡麵?》 《里約奧運檢討系列/奪牌部隊失靈?跆拳道空手而歸敲警鐘》 更多奧運新聞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