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居家快篩怎麼選?家醫科醫師:掌握五重點避免篩檢誤判

國內疫情穩定,許多活動場所也漸漸開始鬆綁,但許多企業、學校等都會要求有快篩報告。儘管已開放許多篩檢管道,仍有民眾不清楚該如何進行,及該什麼時候篩檢。家醫科醫師建議:「如果民眾有疑慮,在疑似發生接觸的兩週內,可以每五天進行一次篩檢,之後每週進行一次即可,期間假如出現疑似症狀,建議可以儘速就醫診斷。」

為了避免群聚及降低醫療量能,居家篩檢適合在確診者較多的高風險區,或與確診者足跡重疊時使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陳宥達醫師建議:「隨著疫情趨緩,民眾如果有證明出示需求,也可自行進行篩檢。」

快篩試劑分成這兩種!依不同情況選擇

只是目前目前核准發售的居家快篩試劑廠牌多,常常搞不清楚要買哪一種,陳宥達醫師說,居家快篩試劑主要分為「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

  • 核酸檢測:採用分子增幅技術,檢測檢體中是否有病毒的遺傳物質,優點是在病毒量低的時候就能偵測得到,陽性一致率較高,約為97%,但所需費用較高、時間也較長。

  • 抗原檢測:運用可以專一結合新冠病毒的單株抗體,就像是鑰匙與鎖配對結合開鎖的概念,操作方便,且時需較短,但需要病毒量較多才偵測得到,且陽性一致率較低,約為90~94%。

但不論是核酸檢測或者抗原檢測,兩者都是從鼻腔採檢,因為鼻腔的病毒量比口腔更多。

但什麼時候該選核酸檢測?什麼時後選抗原檢測?陳宥達醫師說:「若是染疫風險不高者,或是進行定期快篩管理者,考量到成本,可以選擇抗原檢測。如果三天內曾有高風險與確診者接觸過的話,該使用核酸檢測,靈敏度較高、比較不會造成誤判。」

五大錯誤習慣小心讓居家快篩失準

由於居家快篩試劑必須自行操作,部分民眾在閱讀說明書後仍有疑惑,醫師依照臨床經驗整理出五個民眾最常產生失誤的重點:

  1. 操作前請清潔雙手:若是手部不潔,細菌可能會汙染拭子,造成結果失準。

  2. 仔細閱讀保存期限:跟所有日用品一樣,過期的快篩試劑可能已經失去效力,結果也無法參考。

  3. 要使用之前再開封:有些民眾習慣拿到快篩套組後,就會拆封所有物件備用,反而可能造成未使用的內容物過早暴露於環境、影響結果。

  4. 拭子應充分浸泡於試管:有些民眾會以蜻蜓點水的方式將拭子沾入試管,但浸泡若不夠久,檢體與緩衝液沒辦法混和,會無法得到正確的結果。

  5. 擺放日期拍照存證:建議可將檢驗結果與可顯示日期的物品放在一起拍照,以便後續作為證明使用。

陳宥達醫師提醒:「各廠牌試劑在操作上有些許不同,重點還是得跟著說明書上的步驟進行。」當所有檢測步驟完成後,請妥善處理廢棄物,以免造成環境汙染。

出現偽陰性與偽陽性怎麼辦?

陳宥達醫師接著說:「若是CT值過高、無症狀感染者或是採檢不確實,都會影響到檢測的準確度。若民眾擔心自己出現偽陰性,建議五到七天後再做一次快篩,緩解心中的疑慮。」

若快篩結果呈現陽性或者有身體不適的狀況,無論是否為偽陽性,由於快篩試劑的目的是快速篩檢出可能確診的病人,建議皆應盡快通報各地衛生局進行進一步檢測。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整理包/高端疫苗今日開打!保護力?副作用?什麼時候打?五大重點一次看

打完疫苗後手臂超酸痛!坐著手叉腰打疫苗可減少痠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