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B專欄》開季12場先發,防禦率只有1.35!為什麼柳賢振這麼強?

Los Angeles Dodgers starting pitcher Hyun-Jin Ryu throws to an Arizona Diamondbacks batter during the seventh inning of a baseball game Tuesday, June 4, 2019, in Phoenix. (AP Photo/Matt York)
柳賢振。(AP Photo/Matt York)

台灣時間6月4日於亞利桑那出戰響尾蛇的比賽中,洛杉磯道奇隊的韓籍左投柳賢振,又投出1場今年已成家常便飯的大師級戰役 — 經歷這場7局無失分、只被敲3安的先發後,他本季的防禦率已下修至低到不能再低的1.35。很顯然,這名現年32歲的亞洲強投,目前的狀態正處於巔峰。

更值得一提的是,若將去年因傷只出賽15場的成績,與本季併在一起計算,更可發現此君的火熱手感其實已延續好一大段時間。MLB近兩年共有190位投手投滿100局,以下的表格將列出這190人中,校正防禦率(ERA-,校正聯盟及球場環境的差異)排前10強的球員:

圍繞在柳賢振身旁的Blake Treinan、Adam Ottavino,分別是效力於運動家和洋基隊的救援投手,而我們都知道,短局數投手在效率型數據上,本來就會有明顯優勢。至於排在這三人後面的Blake Snell、Jacob deGrom何許人也?他們分別是去年美聯、國聯的賽揚獎得主。身為這兩季唯一防禦率低於聯盟均值超過50%的先發投手,柳賢振不像deGrom、Snell能動輒飆出96、97英哩的火球,也無法像他們一樣可隨心所欲地投出鋒利的滑球或曲球。當然也不能仿效Treinan、Ottavino,在短局數內催出自己所有的投球能量。

帳面上來看,柳賢振只有那副250磅、而且已經邁入32歲的身軀,以及直球均速90英哩上下的力量。此外,他這段期間平均每場先發得吃下6局。但縱使如此,他的成績還是好得讓人訝異。雖然柳賢振近2年的賽季成績都不完整,但由於這段期間的先發場次(27場),也快追上先發投手一整季的出賽量,所以合併之後的樣本數已不算小。

這兩年共155.1局的投球(尚未算入昨天的好投),他的3.3%保送率只輸給後援的Robbie Erlin(僅落後0.1%)、三振率26.6%高於聯盟均值(約22.5%)、FIP優於平均32%、xFIP也優於平均28%、更是唯一防禦率低於2的先發投手。那麼,他如何辦到的?分析技術面之前,我們得先承認一項不太中聽的事實:柳賢振的球運非常好。

或許這也算是很理所當然的答案 — 畢竟,本來就很少先發投手能長期將防禦率維持在1.7左右,就算有,也應該不是柳賢振這種等級的球員能辦到。不過,我們有更科學的方式可證明此論點。首先,他近兩年的殘壘率高達88.5%,冠霸全聯盟;而很顯然地,殘壘率越高越有助於壓制失分。換言之,柳賢振這段期間的防禦率低得如此誇張,高殘壘率幫了大忙。然而,殘壘率是一項很浮動、預測價值較低、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迴歸應有水準的數據 — 舉例來說,聯盟史上所有投超過500局的先發投手,沒有一人的殘壘率超過八成。

柳賢振去年的殘壘率(85.4%)已經遠高於生涯前幾季的水準(76.5%,很接近聯盟平均),本季更是飆升到很浮誇的93.3%。沒有任何疑問,這些數字肯定將隨著時間下修、回歸正常。除了殘壘率過高之外,「打者擊球成績」所附帶的運氣成份,近兩年也極度倒向柳賢振。MLB的擊球追蹤系統Statcast,會根據擊球初速、仰角,估算打者將球打進場內後,可以製造多高的預期wOBA值(xwOBA);若是拿來與實際獲得的進攻產能(wOBA值)相比,則可判斷打者的擊球效率是優於還是低於預期。

以下便是柳賢振過去3年逐季讓打者交出的擊球成績、以及預期之下的成績:

如表格所示,柳賢振在2017、2018年繳出的擊球成績,都和預期值相差不多;但兩項數據卻在2019年出現一個大橫溝 — 打者實際獲得的進攻產能,遠遜於預期成績。無論是運氣好、隊友防守給力、還是剛好在適合他的球場出賽,總之根據打者的擊球內容,他們理應對柳賢振造成更大的傷害。話雖如此,柳賢振的xwOBA不斷進步也是事實 — 更上一層樓的投球內容、搭配極佳的球運,相輔相成造就了異常的成績。只不過,運氣好壞並不具有持續性、也和球技實力毫無關聯;等之後殘壘率、擊球成績慢慢回歸正常的預期水準,柳賢振的成績自然也將跟著回檔。

但這不代表柳賢振沒有任何進步、更不是說他單純只靠好運就投出好成績。首先,他本來就是一名很有實力的投手 — 即便身體大小傷一堆、自2014年後未曾單季投超過160局,然而柳賢振的生涯ERA- 只有80。也就是說,只要能健康上場比賽,他就有辦法繳出優異的投球品質。生涯迄今,柳賢振的防禦率只有3.0、FIP和xFIP也分別是傑出的3.30、3.39。更重要的是,近兩年他又進化了 — 以2018年季前做為分水嶺,這是柳賢振生涯前期、以及近2年的各項投球數據:

3
3

幾乎所有成績都呈現全面性的進步:三振變多、保送變少、打者的預期進攻產值(xwOBA)銳減,其他數據也大幅升級。那麼,柳賢振究竟做了哪些讓自己大進化的改變?首先,讓我們來看他在2013~2017年、去年、本季的球種比例:

柳賢振球種分布
柳賢振球種分布

第一個明顯改變,是將切球納入武器庫中 — 事實上,直到2016年賽季結束,柳賢振都不曾投出過紀錄上的切球;他是在2017年時開始使用切球,當時佔據出手比例的18%,之後兩季則分別有25%、21%。這顆切球與速球之間有著四英哩左右的速差,飆移尾勁來得很晚、球路位移之前則是看起來很像一般的速球......多了這顆切球,得以讓柳賢振破壞打者節奏、混淆敵軍視聽的能力大增。再來,則是提高變速球及伸卡球等下沉系球種的用量、並減低曲球的比重。

根據FanGraphs網站的統計資料,相較於聯盟平均,柳賢振生涯每投100顆四縫線,會讓自己多丟0.04分、而切球反倒是能多省下0.93分;至於曲球則是每投100顆能製造0.32分的價值,但變速球的效率是更可怕的1.82分。由此推證,用切球取代部份四縫線、增加變速減少曲球,對柳賢振而言確實是有機會提升投球效率的改變。除了調整配球比例,柳賢振更上一層樓的控球火侯也讓人相當有感。下面三張圖,分別是他在2017年之前、2018年、以及本賽季的四縫線速球進壘點分布(捕手視角):

5
5
6
6
7
7

我們可以很快地察覺不同之處 — 與往年直接塞好球帶中間對決(上一季多投了一些高球)不同,今年的柳賢振能將速球精準得控在右打者內角高、好球帶邊緣的位置。接下來,則是切球在過去3年逐季的進壘點分布:

8
8
9
9
10
10

趨勢應該也非常明顯:前年他容易將切球投高、甚至丟到接近紅中的位置;去年的精準度已有進步跡象,但本季更是能穩定地限縮在右打者內角低,失投機率則大幅降低。至於效率極佳的變速球呢?我們也能看到類似的改變:

11
11
12
12
13
13

在變速球用量、效率同時大增的近兩年,柳賢振的控球熱區也變得更穩健,大多數都能壓在右打者外角低的位置,遊走於好球帶內外邊緣之間。如此一來,柳賢振就擁有三顆隨時能進攻不同位置的球路 — 右打內角高的速球、內角低的切球、外角低的變速;再搭配比例仍然都超過一成的伸卡、曲球,對打者而言,柳賢振變得越來越難捉摸。在這樣的配球策略、以及越來越穩定精準的控球之下,敵方根本很難有效率地猜測下一球會是哪顆球路、會進攻哪個特定位置、或者速度有多快。

也因此,即便柳賢振目前強得誇張的數據,有一部分是被球運灌水、之後可能有下修空間;但我們同樣也無法否認,他的球技已經更加進步的事實。考量柳賢振本來就是一位好投手,進化後的他無疑只會讓對手感到更頭疼。只不過,即便實力優秀,他依然得先證明自己有辦法一整年都保持健康 — 而這或許也是柳賢振目前唯一的不確定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