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sports/挑好鞋、跑好步(二)/怎麼選適合的鞋? 一雙跑鞋的組成

奔跑是人類生存數萬年來的原始本能,但你知道嗎? 現代跑鞋的發展,只不到200年,然而因為運動科技的蓬勃發展,至今可供選擇的鞋款及使用情境,可說是琳瑯滿目,不過也令許多初入門的跑者目不暇給。

疫情逐漸趨緩,想從選鞋開始重啟運動能量卻摸不著頭緒? 沒問題! 我們設計了不同主題與你逗陣長知識,並為大家請來YYsports跑團總教練Jason、竹科概念店店員也是竹科跑團團長的怡如,各自以訓練及挑鞋的角度來講看麥!

一雙跑鞋的組成

對於初入門的跑步新手來說,跑鞋的選擇非常重要,但是怎麼挑到一雙適合的鞋,可能得先知曉跑鞋的各個部位設計意義,了解結構與功能後,自然就能事半功倍,不再因為各式各樣名詞眼花撩亂。

一般而言,一雙鞋是由大底、中底、足跟杯、鞋心墊片、鞋面、內襯、鞋舌、鞋墊等所構成,對於跑鞋來說,其中影響較大的結構性元素如下:

#中底: 位在大底和鞋面中間,扮演避震緩衝、推進回饋與維持穩定的角色,可以說是一雙跑鞋的靈魂,也是各家鞋廠展現性能科技的兵家必爭之地,像Nike ZoomX、Mizuno U4ic、Asics Guidesole及Hoka one one的EVA中底都各有擁護者。

#大底: 接觸地面的第一層,也是緩震第一道防線,更重要的是抓地力,大底質硬,耐磨性、防滑會較好,但相對較重,因此不少比賽鞋,大底會以挖空方式鋪陳或在特定磨損區域加強,以減輕重量。

#足跟杯: 內置於腳跟鞋面的塑料材質,能包覆與穩定腳跟,並維持在一致的位置,不讓跑者因為運動而讓腳跟有所滑動,是影響跑鞋好壞的重要部分。

#鞋心墊片: 補強足弓與地面間空隙,掌握鞋子安定感的部位,有些跑鞋會以內藏碳纖維板方式呈現。

#楦頭: 鞋面於前腳掌最寬的空間,太窄或太寬都會造成腳部不適,甚至出現黑指甲或起水泡情形。鞋子橫寬以字母順序從窄到寬A<AA<B<C<D<E<EE,台灣男性的足圍尺寸集中於E楦,女性則集中於D楦。

 

Q:一雙鞋子,你會最在意的部分是哪裡?

怡如: 我第一會看腳感包覆性,再來就是看中底,像是泡棉跟氣墊,因為中底是一雙鞋的關鍵,每個品牌都有主打科技,但還是以個人習慣跟感受為主,像我是比較喜歡Nike,因為第一雙鞋是Nike,後來就習慣他們產品的腳感了。

Jason: 我自己會在意泡棉,因為泡棉越輕薄Q彈,跑步時的角度變化可以越大,你就可以做越多的動作,但這是以進階跑者來說,因為我們就是以比賽突破紀錄為目標導向。

Q:不同訓練可能會需不同型態跑鞋,跑者要怎樣認知原來的鞋該進階了?

Jason: 我會先建議做有氧檢測,跑一趟三千公尺就知道自己的能力落在哪了

。程度可分為低、中、高,初階我建議穿保護性高的訓練鞋款;中階可以挑泡棉軟一點的款式,讓跑步角度變化稍大;如果是高階跑者,可以比賽鞋為主,像Nike就有那種主打赤足感的鞋款。

Q:當只有一雙跑鞋的預算時,應該挑怎樣的鞋?

怡如:每個人對於跑步的需求不盡相同,對跑鞋的試穿感受也不同,在看他人的評價之餘,最重要的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跑鞋,很多人會說只想買一雙,也是OK啊!但就是自己體驗試穿,來實體店可以得到更多協助。

Jason: 我以一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重點是要喜歡怎樣的鞋,你也可說是外觀,至少以初入門的人來說,如果強迫推薦他一雙實用型的鞋,但外觀他不喜歡,那麼也不會穿這雙鞋去跑步,不過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有無保護作用,因為如果沒有特別需求,當然以訓練鞋款為主。

Q:有人跑步容易起水泡或黑指甲,有哪些方式可以改善?

怡如: 大部分可能是鞋子大小不適合你。我們試穿鞋子時,以前觀念都是說腳趾先頂到前面,腳根後面要有一根手指頭寬度;但跑鞋的試量方式,是要先讓腳跟頂到最後面,楦頭前面要可以壓一支大拇指的距離。

Jason: 黑指甲的原因比較單純,通常是鞋子穿太小。但是起水泡很多人會覺得是因為鞋子太大,其實也很有可能是跑太久,像我有遇到一個國際級選手,他鞋子都穿得很剛好,可是腳仍然會起水泡,就是因為他速度太快、抓地力太大了,遇到這種情形,為了讓抓地力完美呈現,應該要做的是選擇適合的運動襪來改善。

最後為大家總結兩個選擇適合自己鞋款的大方向

跑步的新手:良好避震設計的跑鞋。鞋底較厚的跑鞋相對上會有更好的避震效果,可以緩和慢跑時腳部受到的衝擊。

老手或職業級選手:建議可選擇鞋底較薄、重量較輕的跑鞋,這樣可以讓讓奔跑時腳步更輕盈。

希望大家能找到完美的跑鞋,不斷突破自己的最佳紀錄,有興趣就來竹科概念店逛逛聊聊吧! 近期我們也有跑步商品的優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