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版的絕地救援:太空人隊的重建旅程-中

大聯盟版的絕地救援:太空人隊的重建旅程-中

在Luhnow接手後,太空人並沒有立刻止跌回升,相反的,他們掉得更深了。在2011年創紀錄的106敗球季後,2012年他們又再更進一步-但是往壞的方面-輸了107場;2013年呢?111場!整支球隊可以說是爛到一種「慘絕人寰」的程度。也難怪當他們要移動分區到美聯西區時,新分區的球隊個個是引頸企盼(戰績進補),而原分區的球隊則感到損失慘重(少了軟柿子)。

事實上,就連最死忠的球迷都快放棄他們了。2012和2013年球季太空人主場合計約有330萬名觀眾進場,而這差不多是他們過去一季的入場數量(2006,2007年都超過300萬);而更糟糕的是,觀眾除了提不起意願進場看球外,更連打開電視看球的興趣都奉缺。儘管休士頓地區是全美第五大的收視市場,但太空人隊的比賽有多場被記錄收視率為0,意味著所有裝有收視率調查機器的家庭中,沒有任何一家收看太空人隊的比賽。雖然這只是抽樣結果,並不真的代表全休士頓地區都沒人看轉播,但也已經夠讓人難堪了。

依照Luhnow的說法,「正常」的作法是不適用於這支太空人隊的,在體質良好的球隊(如紅雀隊)能行得通的方式,在休士頓卻不會有用。病情過重,只好下猛藥來解決-即使會有很大的副作用。Luhnow一開始就把目標放在長遠處,與其不上不下地在中庸浮沈,他寧可讓球隊以重返榮耀為唯一標的。

2011年MLB和球員工會達成新CBA的決議,從2012年開始,無論是六月的國內業餘選秀,或者是海外球員的簽約,每支球隊能花的錢都會受到限制。以選秀為例,前十輪選秀的簽約預算總金額是依每隊的選秀順位而不同,而順位又是依前一年的戰績決定。國際新秀的簽約也有類似限制。總而言之,新的改革方向是要讓戰績不佳的球隊能優先地補到前段天份,而不是像之前一樣,豪門球隊可以用較後面的順位撿拾因簽約金喊價過高而滑落的新秀,也能透過在海外灑錢來提升農場天份,避免讓有錢的大市場球隊在自由球員市場和新秀市場上同時具競爭優勢。

Luhnow很清楚知道他們迫切需要重建農場,而因應新CBA規則,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球隊的大聯盟戰績變得很爛。很痛苦,很醜陋,但卻是理性下的最佳解。而理性的決策一下,執行上就不該有任何猶豫,Luhnow展現了他從商場帶來的執行紀律。從他接手後,太空人就開始把任何有資產價值的球員給陸續出清,球隊也不在自由球員市場上花錢來補強球隊的弱點。整支球隊的戰力就和團隊薪資一樣,直線向下,不再回頭。

然而,一間籌備中的餐廳可以拉下門,等到準備好了才開門接客,但職業球隊不行。就算你的目標放在2016, 2017,在那之前每天的每場比賽你都還是要上場比賽,就算輸得再難看,你還是得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地輸下去,否則,勾勒中的美好未來就不會有來到的一天。

於是,呈現在所有球迷面前的,就是前幾年那支慘不忍睹的「大爛隊」。太空人在2011-2013連續三季超過百敗,成為除了1962年第一年擴編成立的大都會隊以外,唯一一支連三季超過106敗的球隊。媒體、球迷甚至球員工會都大力抨擊太空人隊違反了職業球隊最基本的準則-試著努力去贏球。儘管太空人再如何否認,但球隊的表現以及薪資數字卻讓他們很難為自己辯護:2013年拿下111敗的太空人隊陣中,沒有任何打者的打擊率高於0.290,而在投超過80局的投手中,沒有人的防御率低於3.90;全隊最高薪的球員只領115萬,開季時的團隊薪資只有2200萬,而Alex Rodriguez當年的年薪是3100萬,幾乎足以養一隊半的太空人隊。

但無論如何,儘管過程很醜陋,但Luhnow的大方向還是成功了,太空人成為MLB史上唯一一支連續三年拿下選秀第一順位的球隊,而這也代表他們也是最有空間在海外招兵買馬的球隊。舞台和機會都準備好了,就等著太空人抓住機會往上衝。

Luhnow知道犠牲戰績換來的機會是多麼珍貴,但有了機會卻不表示就會成功,他們需要在每一步驟-不止是選秀,乃至於能力評估,球員養成以及球隊經營等-都要做出正確的,或至少是最有機會成功的決策。

為此,他需要一支特別的團隊,一支不因循舊規,一支就像他一樣那麼「異類」的A-Team。當你想要超越別人而成功,最好做些別人不會做或不曾做過的事,而Luhnow就是這樣做的。在他的努力下,一支大聯盟中最「另類」的制服組就此誕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