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風格的演進與變化

小弟年輕,不到40歲卻有著30年的看球歷史。打從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就開始欣賞NBA,當時就對於一群美國人打著橘色皮球感到莫名的興奮,雖然不大懂他們在幹嘛,但總是對於Larry Bird的神射,Magic Johnson的妙傳,Kareem Abdul-Jabbar的天勾,以及Michael Jordan的飛扣等,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幾年觀察NBA下來,發現整個聯盟的風格跟過去有著極大的差別,我說的當然不是跟三十年前比,因為光是跟十年前就有很大的差異,更遑論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

以前,快攻是以多打少,人數取得優勢再進攻, 如果以少打多,教練可能會罵急什麼呢?現在,快攻就算少打多,但敢於運用速度突破,帶種一點,強攻籃框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你不攻,機會可能就溜走了,所以有越來越多的教練允許以少打多,甚至以一打多,因為擁有單兵作戰能力的球員越來越多。如果是Kyrie Irving持球進攻,猜猜看,他會停下來等隊友,還是選擇自己單挑對手上籃?

以前,控衛是被要求穩定節奏,助攻為主,球先塞裡頭,讓中鋒在低位單打,那是中鋒主宰球場的時代;

現在,控衛常常自己進攻,中鋒是上高位擋人,讓控衛可以切入上籃,眼前是控衛主宰球場的時代。典型的例子就是Stephen Curry,多少球迷進場看比賽,或著在銀幕前緊盯勇士的比賽,就是衝著他的關係。

以前,得分後衛主要工作就是得分,遠投近切都得來;現在,不少得分後衛的工作不是得分,反而是防守,一方面要保護控衛(得分主力是控衛),一方面要箝制對方的控衛,可以改成防守後衛嗎?好多球員都名不符實。Tony Allen是我想到最符合這樣情況的非得分後衛。

以前,為數不少的小前鋒走全能風,得分,助攻,籃板,火鍋,抄截,樣樣都能來上一手;現在,有些小前鋒根本只要做三件事情,防守,跑快攻,底角三分球,任務反而簡單,值得注意的是趨向功能性的苦工球員比例越來越多,好比老鷹的DeMaree Carroll,儘管他今年季後賽的得分上漲不少,但我依舊認為他的定位是在兩翼防守悍將,更大的作用在於對應敵軍的得分好手。

優質長人是稀有財,能到禁區來幾下背框單打,這已經成了籃球場上非常奢求的事情,取而代之是更多的高位擋人,還有接球出手的中距離投籃。Up-tempo球風盛行,高速運轉的時代,一大四小是合理的,三鋒兩衛不稀罕,一鋒四衛剛剛好,這鋒還不是中鋒,是前鋒。

所以,當今年的選秀名單攤開來時,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Karl Anthony-Towns,Jahlil Okafor兩名長人會是呼聲最高的狀元熱門人選,因為長人難得!

我常跟朋友打趣說,High-Low搭配其實蠻不錯的,是籃球場上很常見的兩人配合。但現在流行的,可是Pick and roll,Pick and pop的擋拆配合,內線球員的單打機會逐漸變少,取而代之是幫隊友擋人,苦工的味道是比起以前更加濃烈。更別說Motion Offense,Dribble Drive Offense,這些極度強調機動性的戰術配合,哪怕是五名小個子球員都可以同時派上場跟對手攪和。

落筆至此,感嘆時代的轉變之快,現在可真的是一個你投三分,我投三分,大家都投三分的年代,三十年前蹲在電視機前看著NBA的小丹尼,怎麼樣也沒想不到籃球的風格變化會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