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盃打到最後一洞最後一桿

羅裕霖@雅虎高球專欄
第十一屆The Presidents Cup(總統盃)星期天在韓國仁川的Jack Nicklaus Golf Club Korea(傑克尼克勞斯高爾夫俱樂部)完成四天的比賽,這場由美國對抗國際聯軍的隊際對抗賽,今年標榜著首度造訪亞洲,為了增加比賽的精彩性,總分數從原本的三十四縮減為三十分,不過結局跟過去幾屆相同。辛巴威名將Nick Price(尼克‧普萊斯)領軍的國際聯隊,再度擋不住Jay Haas(傑‧哈斯)的美國大軍。

不同於一般人所認知的高爾夫比桿賽,總統盃跟Ryder Cup(萊德盃)打的是比洞賽。

1994年開打的總統盃,前幾屆比賽還挺有看頭的,雖然國際隊在首屆比賽以八分之差慘敗,不過兩年後上演一分差的精彩好戲,1998年更在澳洲墨爾本以20.5比11.5分大勝美國隊。

國際隊會輸得這麼慘,基本上跟球隊的組成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像今年共有南非、澳洲、紐西蘭、日本、韓國、印度、泰國七個不同國家。有人會想到萊德盃歐洲隊,但歐洲畢竟是個共同體,觀眾可以搖著歐盟旗幟吶喊,加上大多數選手都來自歐巡賽,自然容易產生同仇敵慨的氛圍,進而壓制住美國隊。

相較之下,總統盃的國際隊顯得十分鬆散,雖說主要來自美巡賽、還是有人主打歐巡賽,彼此間可能還有語言上的溝通問題,像日本的松山英樹(Hideki Matsuyama)和韓國的裴相文(Sang-moon Bae),這又如何能夠在團體對抗賽中抵擋由單一國家組成的美國隊呢?

由美巡賽官方主導的這場隊際對抗賽,不會讓戰情演出過於一面倒,比賽高潮來到最後一組的最後一洞,「捍衛爸爸隊長榮譽」的Bill Haas(比爾‧哈斯)打敗地主英雄裴相文,在老哈斯充滿戲劇效果的眼淚中,美國隊以15.5對14.5分,一分險勝國際隊。

一座十八洞的球場一天從天亮到天黑,接不了三百人打球,但是一場好看的比賽,買票進場的觀眾可能湧入數千上萬人,同期間在Woburn Golf Club(沃本高爾夫俱樂部)舉辦的British Masters supported by Sky Sports(英國名人賽)就出現大約有57,047位粉絲觀看Matthew Fitzpatrick(馬修•費茲派崔克)贏球。

辦比賽的學問真的很多,一場成功的比賽組合元素不外乎有:球星、球場、比賽與觀眾。原本打球的職業球員辦比賽,會把籌到高額獎金當成重點,主辦方只是打恭作揖、想方設法的四處募款來辦比賽,至於球場條件適不適合,球迷觀賽動線與比賽的歷史意義,如何讓比賽生生不息運作,都沒有比找錢更重要。

以總統盃這場美巡官方主導的表演賽為例,老外想的就高明許多,以「老美對抗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想打老美)」打造有噱頭的比賽議題,讓賽事本身就具備有商業價值,吸引需要高知名度的贊助商加入,也吸引許多國家爭取舉辦,議題搞定運作完美,總統盃成為跟萊德盃並駕齊驅的隊際對抗賽。

不同的思維,結果常常會很不一樣,辦比賽會幫助球場修正不合理的擊球動線,協助球場成長,舉辦比賽中的打球資料,會協助球員未來成為球星的重要數據。當一般人走進球場看比賽,高爾夫就不再是貴族運動,已經成為全民每週野外踏青的全家休閒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