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日本面對二戰歷史的最後契機
今年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周年,日本皇太子德仁日前過五十五歲生日,在東宮御所召開記者會,表示迎接戰後七十年的今年,最重要的是謙虛回顧過去,經歷過戰爭的一代,應該將悲慘的經驗以及日本走過的歷史,「正確」傳達給不知戰爭的一代。 德仁以日本皇太子身分公開發言,可以說是針對近年來由首相安倍晉三到許多日本右翼政治人物,一再試圖淡化二戰時期日本侵略鄰國的責任,甚至不願意承認包括日軍強徵慰安婦等爭議,一個本乎民族良知的呼籲,因而引起舉世矚目。 二次世界大戰悲劇,可以說是由日本所發動,因為早在一九三九年德國進攻波蘭揭開歐戰序幕之前,日本與中國在一九三七年已正式開戰,而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行動更早,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後來造成世界千萬生靈塗炭浩劫二次大戰的罪魁元兇,就是日本。 日本近代對外擴張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一八六八年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勃起,由於深感自身資源有限,又受到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提倡所謂「脫亞入歐論」的影響,乃有踵繼歐洲列強殖民主義腳步,侵佔亞洲諸國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野心,而所謂「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州」的侵略三段論,更是後來造成亞洲淪為日本侵略戰火蹂躪的先聲。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軍隊除了在中國戰場上肆意屠殺中國人民,甚至更造成舉世矚目的南京三十萬人大屠殺慘案,在占領的朝鮮和台灣強徵婦女為慰安婦,在中國東北以中國和美國戰俘進行活人細菌試驗等的非人道行為,在在顯現出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內在的殘忍和非人性特質。 日本在中國戰場上造成中國上千萬軍民的傷亡,但是卻受到中國縱深幅員的遲滯,戰事沒有進展,另外偷襲美國珍珠港發起太平洋戰爭,也漸漸落於下風,到一九四五年,可說已是民窮財盡國力凋亡的局面,最後美國以原子彈轟炸逼使日本投降,固有其本身戰略的考量,事實上反倒是給予日本提早解脫。 二戰之後,冷戰對峙局起,中國有國共內戰,以及後來共黨政權的建立,單獨軍事占領日本的美國,為確保日本未來不再成為美國威脅,訂定所謂和平憲法,但是對抗蘇共集團的冷戰需要,又刻意扶植日本具備相當強大軍事力量,美日雙方各取所需,這也是到今天日本一直不願意為二戰罪行真誠道歉,以及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的根本道理所在。 相對於日本,德國在戰後面對納粹戰爭暴行,真誠懺悔,前不久歐洲還有追悼納粹猶太集中營的儀式,德國在戰後尊嚴復興而起,德國總理也已經在歐盟成為新的歐洲領袖。 除了最近日本皇太子德仁的言論,日本並非沒有秉持良知的懺悔聲音,像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就一再表示二戰是日本羞恥的看法,然而安倍晉三依舊致力推動修改憲法的公投,不僅是把日本推向國家生存的險境,更錯失了日本重建其民族良知的歷史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