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需求量銳減 嘉義中埔鄉農業轉型成功
臺灣在80年代經濟起飛時,檳榔需求量增加,價位一直提升,使得約90%的中埔鄉農民,紛紛砍掉葡萄柚、柳丁,改種檳榔。
檳榔農蘇宏宇說:「你割,割下來讓它滑過來。」中埔鄉石硦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凃麗美表示,「剪這樣一下0.07元,所以我剪1萬顆就可以賺到700元的工資。」
以往滿坑滿谷的檳榔樹,現在因為很多檳榔樹遭到嚴重蟲害,加上檳榔的負面形象還不少,使得檳榔需求量銳減,大埔鄉農民積極尋求農業轉型,改種其它經濟價值高的作物。
中埔鄉果樹產銷班第十班班長高仁生指出,「目前全世界最夯的酪梨品種也是油脂最高,來我們嘉義縣中埔鄉就有哈斯酪梨。」栗子農林素育則說:「以前我們都是用這樣把它剪開。」
除了農業尋求轉型,檳榔也並非成為無用之物,地方創生團體讓檳榔有個華麗轉身的契機。
中埔地方創生工作者林書筠表示,「今天我們在這邊展示的是檳榔染,主要是由檳榔的種仁,去染出來的一些文創產品,我們是從體驗,然後走向產業的這個過程。」
檳榔葉鞘工藝社廖永權提到,「我們中埔這邊的檳榔葉,有一個所謂的再生商機,像這個也是置物盒。」
臺灣歌謠創作者賴品真唱著,「菁仔欉,伴阮一世人。」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南屯老街80年歷史犁頭店 客製化刀具拚創新轉型
占國土檳榔樹遭剷 花蓮農擬北上抗議
宜蘭中山村小農 轉型休閒農業行銷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