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專欄/翁明璽】2025年展望:讓人期待的台灣三雄

近年來,職業高壇的獎金簡直淹腳目,特別是利夫聯賽豪華崛起,迫使美巡賽推出2000萬美元規模起跳的招牌系列賽,也讓強者更富的效應愈發明顯。當今世界球王Scottie Scheffler(史考提‧薛夫勒)無疑是最佳代表人物,連續3年改寫美巡賽獎金王數字,去年加各項分紅進帳超過7000萬美元,總計兩大巡迴賽共有12位選手突破1500萬美元的關卡。

俞俊安。(資料照,Photo by Maddie Meyer/Getty Images)
俞俊安。(資料照,Photo by Maddie Meyer/Getty Images) (Maddie Meyer via Getty Images)

頂尖球星吃香喝辣,不過其他人只要站穩一席之地,同樣能獲得可觀報酬,像俞俊安贏得30.89863分級的秋季賽-Sanderson Farms Championship(山德森錦標賽),照樣獨得136.8萬美元,升上美巡賽的二年級大豐收,以328.5萬,759美元名列獎金榜第五十六,另有聯邦快遞盃分紅13萬美元,成為成為史上最賺錢的台灣高爾夫選手。

想想看,曾雅妮當年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全球各地橫掃12勝,包括兩場大賽的7座LPGA冠軍(以292.1萬美元榮登2021年獎金后),才累積338萬美元的戰果,而潘政琮在2019年勇奪58分級的RBC Heritage(傳承盃邀請賽),那一年的美巡賽季收入236.2萬美元。

只能說今天的高爾夫選手太幸福了,不用贏球也有大把鈔票進帳,上季一勝未得的Collin Morikawa(柯林‧森川)大賺近3000萬美元,光是美巡賽就有60人突破300萬美元,利夫聯賽也有37人之多。

如前所述:「頂尖球星吃香喝辣!」巡迴賽菁英化已然是高壇發展趨勢,亦即高獎金的賽事不再是人人有獎,而是採取小編制行程,例如剛剛落幕的The Sentry(哨兵高球賽),日本名將松山英樹(Hideki Matsuyama)僅僅打贏58人就可以帶回360萬美元,反觀俞俊安幾個月前的山德森錦標賽獎金少很多,卻要擊敗更多對手,偏偏美巡賽卧虎藏龍,幾乎每位選手都有實力贏得勝利。

這樣的現象夠吊詭吧!一般美巡賽看起來更難贏,去年勇奪9勝的薛夫勒搞砸了Texas Children's Houston Open(休士頓公開賽)和Charles Schwab Challenge(嘉信挑戰賽)兩場在德州主場進行的冠軍,不過這就是巡迴賽的不公平之處,也正是職業現實所在,花錢的主辦單位希望集結更多球星,所謂的「二線選手」與其抱怨,不如努力讓自己升格為「一線選手」,進而登上招牌賽的先發地位。

潘政琮。(資料照,Photo by 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潘政琮。(資料照,Photo by 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Lintao Zhang via Getty Images)

不管怎樣,職業巡迴賽處處充滿機會,俞俊安靠著山德森錦標賽冠軍,秋季賽年終排名第五十八,今年除了哨兵高球賽之外,多獲得AT&T Pebble Beach Pro-Am(圓石灘配對賽)和The Genesis Invitational(捷恩斯邀請賽)兩場招牌賽入場券,並提前預約名人賽、THE PLAYERS Championship(球員錦標賽)和PGA錦標賽的大賽行程。

至於只有一般會員身份的潘政琮也不用太恢心,畢竟美巡賽新球季才剛剛開始,而且通常季初的冠軍更具威力,這將確保接下來所有招牌賽資格,當然也能參加名人賽、球員錦標賽和PGA錦標賽,更別提招牌賽與招牌賽之間還有前五排名賽(Aon Swing 5)和前十排名賽(Aon Next 10)的晉升途徑。

更讓人期待的是系出揚昇高爾夫鄉村俱樂部的李玠柏,去年主戰場在亞巡賽也能締造百萬美元的球季,其中更大的壯舉是以LIV Golf Promotions(利夫高爾夫推進賽)冠軍直升利夫聯賽,不過目前尚未加入任何球隊。

(圖片來源::Montana Pritchard拍攝╱LIV Golf提供)
(圖片來源::Montana Pritchard拍攝╱LIV Golf提供)

利夫聯賽已經正式公佈2025年的官方行程表,仍維持14站規模,即使李玠柏最後未能披上任何隊服,仍能夠以外卡身份參加前13場保障5萬美元收入的賽事,其中前四名分別為400、225、150和100萬美元,24強就能落袋20萬美元,48名也有12萬美元。

回顧去年的利夫聯賽,共有58人參賽,卻高達51人突破200萬美元關卡,沒喝過洋墨水的李玠柏,是不是有機會和俞俊安及潘政琮爭奪年終台灣獎金王呢?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