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台灣零的突破 西洋棋選手參戰杭州亞運 邁出重要一步

棋類智力運動、西洋棋第三次出現在亞運舞台,中華代表團終於沒有缺席,本屆杭州亞運推派男子選手宋法昀跟白洛均參加個人賽。西洋棋在台推廣已超過20年,邁出重要一步。

「一開始推廣確實辛苦,先在各地成立委員會,找到人、老師、裁判,建立制度,人多了、進步了,接下來從量變質,質變好了,才有機會向外競爭發展。」中華西洋棋協會理事長劉格非指出,2000年時,橋牌出身的他,受大專體總委託,為了培育西洋棋選手,前進世大運,兩年多後,正式在台成立中華西洋棋協會。

這20多年來,劉格非表示打基礎勢必艱辛,前期不斷推廣,才累積出至今全台學西洋棋的人口,達到將近兩萬人,基層足夠,但想再更上一層樓,沒這麼容易。

「師資斷層是個問題,要找更高階的老師,得去國外找,但學生的外語英文程度,聽得懂,可是細節感受不出來,整體吸收很可能頂多百分之60,內化還要很長一段時間。」劉格非認為學棋路迢迢,加上西洋棋又有不同派別,每個人都有適合的風格,而且目前學棋多為視訊教學,不是面對面指導,進步沒這麼快。

他表示台灣正籌組西洋棋高階學校,聘請國外老師到台灣,培育頂尖選手,「至少把好的老師,找來台灣,多些派別,幫助學生成長。過去一些國外老師來台灣教棋分享,都稱讚台灣優秀小朋友很多,這不是場面話,但也礙於台灣教育環境,學生面臨升學,很難繼續堅持下棋。」

本屆亞運兩位男子西洋棋國手,劉格非坦言主要是家庭環境造就出好選手,協會不會居功,「現況就是家長送選手出國,找老師學棋深造,除非父母願意投資,不然真的不容易。」他認為台灣棋界需要更多老師,才有辦法推廣到各級學校基層。

「以台灣目前教育方式,屬於開放教育,人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學習多元,是有機會誕生一位世界頂尖的棋手。」劉格非分析學西洋棋相較其他棋類智力運動,屬於入門快,進步最快,成就感來得快,但到中後段,得要看個人資質跟發展,「西洋棋練習思考策略,小朋友容易掌握,怎麼走,來減少犯錯,然後走到結果,可以說是投資報酬率算高的智力運動。而且學習人生策略思考,西洋棋最接近一般人生,是有助於人生選擇跟思考。」

對於本屆亞運「零的突破」,劉格非強調首次參賽,期許選手盡力做到最好,達到預期成績,「未來亞運如果還有西洋棋,盼望可以持續派員參賽,甚至組成團隊出賽,而且女子選手也有代表產生,這是最重要的目標。」

(圖/教育部體育署、中華西洋棋協會,文/教育部體育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