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每8位成人就有1人患慢性腎臟病

全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已突破二百萬,換算約平均每八位成人就有一人患有慢性腎臟病,而末期腎臟病發生率與盛行率多年以來也高居全球之冠,在這個背景下,台灣每年新發生的洗腎人數更是超過一萬二千人,足足可以坐滿一座小巨蛋。台大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趙家德指出,延緩腎功能惡化,以進一步減少未來住院、洗腎與死亡風險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目標,為此,臨床上十分重視及早診斷、定期追蹤、積極治療、危險因子控管的治療策略。舉例來說,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三者密不可分,約有五成心衰竭患者、四成糖尿病患者會同時患有慢性腎臟病,所以應安排多專科團隊模式以顧及腎糖心的共病照護。

慢性腎臟病因初期症狀不明顯,近六成被診斷時已是晚期(三至五期);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當腎臟因為疾病受損,導致腎功能出現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持續損傷,就稱為慢性腎臟病,此時腎功能已不可逆。慢性腎臟病帶來的腎功能下降與住院、洗腎、死亡三大危機息息相關,不但容易引發心衰竭、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等高危險性的心血管疾病,隨著腎功能越差,將大幅增加住院與死亡的風險,根據統計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可能因為腎功能惡化而面臨每年平均掛二次急診、每次住院天數長達十天,且每五位患者就有一人在住院後一個月內會面對再次住院,甚至死亡的威脅,對生活品質、經濟、家庭都造成劇烈影響。因此,對於背負腎功能惡化、住院、洗腎、死亡等多重壓力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如何透過腎絲球過濾率(eGFR)及尿中白蛋白尿/肌酸酐比值(UACR)綜合評估腎功能狀況,及早發現治療,是腎臟病防治的關鍵。

在藥物治療方面,除了過往常用的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血管張力素第二型受體阻斷劑或配妥西菲林等藥物,國際腎臟醫學會也於二○二三臨床指引中,將SGLT2抑制劑列為慢性腎臟病治療建議使用藥物,且考量到慢性腎臟病的影響層面非僅單一器官,同時兼顧藥物與生活型態改善,配合減重、適度低蛋白飲食、控制血壓和血糖等方式,可以協助患者更穩定的保護腎功能。

趙家德醫師提醒,讓腎功能惡化的因素非常複雜,已知具有腎臟病危險因子病人接受篩檢比率卻只有兩成,呼籲本身具有三高、肥胖、吸菸、長期服用未經醫師處方藥物、高齡(六十五歲以上)、腎臟病家族史等高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定期安排腎功能檢查,若出現「泡(泡泡尿)、水(下肢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疲倦)」典型症狀時,則建議儘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