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跨大西洋14國調查:對台派軍支持低,普遍認為中國仍在崛起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在今年9月公布了其年度跨大西洋趨勢調查,以評估公眾對一系列對跨大西洋利益至關重要的問題的態度,其中包括對中國的看法。受訪者來自14個國家,包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瑞典、義大利、波蘭、土耳其、加拿大、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立陶宛和羅馬尼亞。

根據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印太計畫高級研究員莫漢(Garima Mohan)和喬治城大學華許外事學院(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碩士候選人默菲(Chris J. Murphy)20日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刊登的文章分析,這份調查顯示這些國家仍認為中國處於崛起中。此外調查也指出,對於派遣軍隊和向台灣提供武器等實際應對台灣危機的選項,公眾支持度相對較低,大多數人更傾向支持外交解決方案。

<cite>2023年11月15日,自由西藏學生組織、香港民主委員會和維吾爾組織的成員聚集在中國領事館外,抗議習近平到訪美國。(美聯社)</cite>
2023年11月15日,自由西藏學生組織、香港民主委員會和維吾爾組織的成員聚集在中國領事館外,抗議習近平到訪美國。(美聯社)

跨大西洋公民對中國的看法

該分析指出,大多數受訪者(64%)目前認為美國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但他們相信未來5年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差距將縮小。當被問及未來5年在全球事務中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是誰時,僅有37%的受訪者選擇美國,緊隨其後的是中國(30%)。總體而言,認為中國影響力增強的比例比去年的調查增加了5個百分點。

不同地區的民眾對此題的看法存在差距。西歐國家認為中國在未來五年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包括義大利(51%)、法國(42%)、西班牙(36%)和德國(34%),但中東歐國家,如立陶宛(15%)和波蘭(18%),那裡的大多數受訪者仍然認為世界更加單極化,以美國為中心。

大多數跨大西洋地區的受訪者對中國在全球的影響持負面看法,唯一例外是羅馬尼亞和土耳其。在一些國家,立場偏保守派的受訪者對中國的影響持最為否定的態度。例如在美國,69%傾向共和黨的受訪者對中國的影響持否定看法,而全美國的平均為58%。在英國,79%的傾向保守黨的受訪者對中國的看法為否定,而全國平均為64%。在德國,左翼綠黨對中國在該國的影響持最否定的看法(74%)。

總體而言,跨大西洋地區的較多受訪者(31%)認為中國是競爭對手。23%的人認為中國是合作夥伴,19%的人將其視為對手。在各國之間,這些數字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在美國,受訪者(34%)更容易將美中關係描述為競爭。在德國,認為中國是競爭對手的比例最高(44%),其次是法國(40%)、義大利(39%)和西班牙(38%)。

<cite>2023年11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支持者和批評者在舊金山APEC峰會會場一帶交鋒。 (美聯社)</cite>
2023年11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支持者和批評者在舊金山APEC峰會會場一帶交鋒。 (美聯社)

「跨大西洋趨勢2023」(Transatlantic Trends 2023)報告展現了受訪者對中國態度在這一年度的變化。英國公眾現在更傾向將中國視為對手,達到29%,比去年增加了6個百分點。相較於去年,波蘭將中國描述為合作夥伴的受訪者比例下降了6個百分點,立陶宛也下降了5個百分點。在這種情況下的例外是土耳其,該國認為中國是其合作夥伴的比例增加到38%。

跨大西洋兩岸的民眾仍然更傾向對北京採取強硬態度。調查報告顯示,美國人、歐洲人和加拿大人仍然支持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但他們優先關注的中國議題不太一樣。人權問題(49%)和應對氣候變化(41%)是主要焦點。在人權問題上,葡萄牙(63%)、法國和瑞典(均為62%)、加拿大(57%)以及英國(56%)是最贊同對中國強硬的國家。

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法國(57%)、葡萄牙(56%)和瑞典(53%)是最支持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的國家。而土耳其(53%)、羅馬尼亞(45%)和立陶宛(37%)的受訪者則更有興趣與中國在氣候變化方面合作。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德國在與其他西歐國家的調查中表現出更願意與中國合作的態度。

在貿易方面,整個大西洋地區的受訪者中,希望加強與中國合作的比例略微上升,尤以歐洲(34%)為主。相對而言,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受訪者對在貿易上與中國合作的支持較低,分別為26%、27%和23%。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立陶宛人更傾向在貿易方面與中國採取合作政策(52%)。此趨勢發生在兩國爭端背景下,因立陶宛同意允許台灣在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中國強烈抗議並阻止立陶宛產品進口。

雖然美國受訪者對於在新技術領域與中國合作的支持略有增加,從去年的25%提升至28%,但相較於歐洲,美國人在這方面仍表現出較低的合作興趣。這可能與美國政策主要著重在對關鍵和新技術的立法和出口控制措施有關,這種政策取向似乎也影響了公眾對於與中國在新技術領域合作的看法。

<cite>2023年11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APEC領導人峰會。(美聯社)</cite>
2023年11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APEC領導人峰會。(美聯社)

對台軍援、派遣軍隊支持較低

烏克蘭戰爭似乎對如何應對台灣危機的觀點幾乎沒有產生影響。支持外交解決方案的比例最高,有51%的受訪者支持這一選項;其次是支持與其他國家一起實施制裁(27%)。

在所有國家中,對向台灣派遣武器(9%)和派遣軍隊(4%)選項的支持都最低。歐洲人對派遣軍隊的支持率最低(3%),而加拿大(9%)和美國(10%)的支持數據則稍微高一些。在美國內部,有14%的共和黨人支持派遣軍隊,民主黨人、獨立選民和其他政治傾向民眾則約10%支持這一選項。

今年,美國另一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進行的民意調查也顯示對實地應對的低支持趨勢。調查顯示,僅有四成美國人支持派遣美軍前往台灣。此外,調查還指出,對利用海軍支持台灣、派遣援助和接納難民等選項有更高支持。

莫漢和默菲在分析中指出,面對台灣危機,儘管對外交和政治回應的支持較高,但對所有其他選項的低支持率顯示有必要向美國公眾解釋為何台灣的安全對美國至關重要,以及為何捍衛台灣值得耗費美國的生命和財富。

調查結果顯示跨大西洋國家的3個主要分歧:首先,公眾希望在貿易、技術和危機管理等問題上與中國加強合作,這與他們的政府正在遵循的更嚴格政策相矛盾,突顯了有關立法和貿易措施的更好公共溝通的必要性。其次,北美和歐洲觀眾在中國相關問題上的分歧仍然存在,指向需要進一步跨大西洋的溝通。在歐洲內部,西歐和東歐國家之間的立場差異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最後,大多數歐洲受訪者認為未來5年內美國的影響力要麼保持不變,要麼下降,而中國則持續崛起。

<cite>2023年11月15日,抗議民眾在中國駐舊金山領事館外抗議,高舉「中國停止對維吾爾族的種族滅絕」標語。(美聯社)</cite>
2023年11月15日,抗議民眾在中國駐舊金山領事館外抗議,高舉「中國停止對維吾爾族的種族滅絕」標語。(美聯社)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