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蟲蟲餐

工商時報【蔡鵑如】 吃蟲是墨西哥人的傳統,早在西班牙人殖民墨西哥之前,吃蟲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沉寂多年後。這種高蛋白、友善環境的另類美食,如今也廣獲外來客青睞,更可能成為糧食危機爆發時的救星。 ■We have this incredibly rich gastronomy and ingredients that are historic and so unique...that's something we can take pride in. 走進墨西哥市的農夫市集,攤販們看起來是在賣手工巧克力,吐司麵包,還有墨西哥玉米餅。但靠近點看保證讓你大吃一驚─1隻油油亮亮的小強端坐在方型巧克力上,吐司麵包中夾著炸成棕色的酥脆蚱蜢,玉米餅上沾著蒼蠅卵佐以綠色的嗆辣莎莎醬。 市集正舉辦一年一度的「蟲蟲美食節」,現場人潮洶湧,在在證明這項墨國老祖宗留傳幾世紀的美味「蟲」新翻身,擄獲墨國人民的胃。蟲蟲巧克力專賣店的老闆山多瓦說,不只是老外會把吃蟲誤以為是外來文化,連本地人也一樣,「這是傳統,而且是墨西哥淵遠歷史的重要篇章。」 這種中美洲美食囊括數百種昆蟲,雖然在許多鄉間和偏遠地區,仍保留吃蟲傳統,但在大城市,大家看到昆蟲多半捲起報紙打,而不會聯想到它的營養成分。 但現在,在墨國與國外,吃蟲再度成為顯學,有些蟲蟲商品甚至出口到海外。Chilipines Gourmetier的去腿蚱蜢(比較不會卡在牙縫裡)就外銷到瑞士、西班牙和加拿大。近年來,廚師們也扮演臨門一腳,擴大吃蟲的「潮」度,諸如在人氣早午餐店的蛋捲中摻入軟嫩的奶油色螞蟻卵、或在高檔餐館的墨式鱷梨醬拌入酥炸蚱蜢。 蟲蟲美食節 料理的傳承 「蟲蟲美食節」主辦人賽凡提斯特說,蟲蟲登上菜單,代表全球對墨式美食和藝術傳統抱持更高興趣,「舉凡芙烈達卡蘿(墨國知名女畫家)、梅茲卡爾酒和普逵酒(均為龍舌蘭釀造)、莫蕾醬汁、還有瓦哈卡的歷史文物,」「世界對墨西哥食物和文化的興趣愈來愈高。」 許多以傳統食材和食譜為號召的墨西哥名廚,近來紛紛在紐約、杜拜開餐館,去年,《紐約時報》也把墨西哥市列為最佳造訪城市。據2月出爐的蓋洛普民調,2/3美國人對墨西哥存在好感,比率創下過去10年來新高─儘管美國總統川普自前年投入選戰、到入主白宮,都把墨國人描述為罪犯、毒販,稱該國拖累美國。 川普對墨西哥的一連串攻訐,反倒讓該國人民肯定墨國與其傳統的價值。賽凡提斯特說,「我們擁有如此豐饒的料理文化,以及歷史源遠流長且獨一無二的食材,我們應引以為傲」、「吃蟲子,就像在咀嚼歷史。」 在墨西哥市長大的19歲男孩布魯諾表示,來參加「蟲蟲美食節」是想多多嘗鮮。他邊咬著脆蟑螂巧克力邊細數,「我吃過蚱蜢,品嘗過一兩次龍舌蘭蟲。城市裡的人可能會有點猶豫,但你在街上看見的蟲是一回事,吃進口裡的蟲經過養殖,摻什麼下去煮,它就是什麼味道。」 攤商歐提茲與索里阿諾,在瓦哈卡共同開設合作農場,專門收集並推廣西班牙殖民前當地人常吃的昆蟲。他們把身形大小不一、色彩繽紛的蟲蟲鋪在烤餅上,讓人看了毛骨悚然的蟲蟲還在蠕動,「這是炸蚱蜢、油炸美洲蟻、綠毛蟲、甲蟲等等。」 歐提茲不同意布魯諾的說法,他表示,「每種昆蟲都自有其獨特風味」,他來設攤就是為了教導國人墨國的歷史文化,「食物就是我們的基因圖譜,如果我們不教孩子在田裡拿網子抓蚱蜢以保護作物,不告訴他們美洲蟻何時出沒,我們就會失去歷史傳承。我孫子吃蚱蜢配豆子,覺得滋味很棒。」 食蟲經濟 營養環保兼具 2013年聯合國的報告指出,昆蟲為有價值的蛋白質來源,也是對抗全球飢餓的友善環境關鍵。報告稱,到2050年,人類需要的糧食量將是當前的兩倍,和肉類相較,培育昆蟲不需要大片土地,也不會製造那麼多溫室廢氣,可望填補食物產量的缺額。 不過,食蟲經濟的前景仍端賴環境的維護,昆蟲才能持續產卵繁衍。攤商巴哈甘的家族幾代以來都從鹹水湖中收集蒼蠅卵,它被譽為墨西哥魚子醬,但氣候變遷和都市化,改變了湖的生態,讓他們愈來愈難以取得蒼蠅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