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閉嘴的藝術

選舉熱季到臨,各種言論紛紛出籠。如果問你這世界是話太多還是話太少?多數人會覺得太吵了。自從新科技自媒體發達,人人都要發聲、都成為發行人,我們已經養成開口發言發文,勇於說話展示意見的習慣了。

不管是俄烏戰爭的澤倫斯基與普丁,或是已不在人世的瓦格納領袖普里格津,更不用講美中對抗中先前的川普、現在的拜登,或兩岸紛爭中當年賴清德那句經典的「務實的台獨工作者」(選舉中的他現在一定很後悔),而剛宣布競選總統的郭台銘提出「主流民意大聯盟」,是一種自我表白,卻也一定是自我感覺良好。就不用講立委賴品妤硬要撇家族關係、硬要說記者推她。我們處在一個話過多的時代,少說幾句、別硬拗,是現代民主社會公民必學的一堂課。

小說家、新聞記者兼編劇丹.萊昂斯寫下《閉嘴的藝術:以退為進的刻意沉默,讓你趨吉避凶,家庭與事業如沐春風》,這書成了《時代》雜誌封面故事,被亞馬遜選為最佳非小說類編輯精選。書中提到當我們把一吐為快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就會付出各種代價。反之掌握話裡留白與適時沉默的藝術,更能收穫良好人際關係,放大事業成功機率。當別人愈吵雜時,安靜就會愈有影響力。看看瘋傳170億流量的《羅剎海市》一曲,掀翻中國娛樂圈,但創作人歌手刀郎至今未發一語,這力量真有夠大。

管不住嘴巴的代價有多高?日本人很委婉地說:鳥不叫,就不會被槍打下來。中文有「長舌婦」一詞,但據統計喜歡打斷別人搶話說的人,以男性占多數。

為什麼我們管不住嘴巴?科學研究指出,當我們一吐為快,就會釋放多巴胺這種爽感的賀爾蒙,讓你欲罷不能;但如果對方興趣缺缺,他們釋放的就是可體松這種壓力賀爾蒙。於是多話的人是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就算對方已開始做別的事,多話者往往也看不懂那弦外之音。

作者指出,多話通常有6種類型:自大型、緊張型、反芻型、脫韁野馬型、欲罷不能型、話癆型,其中兼具心理性和生理性的成因。

表達個人獨特觀點需要的是自我價值感,是民主時代自我肯定的代表。但一張嘴就停不下來的人,很容易重複過往的言論,且可能因多言而付出代價。我們可以用什麼姿態來表現自己?又會收穫什麼樣的關係?學學「閉嘴的藝術」,保證這社會會更平安無事。就像這書書評所說的,學會這事,「老闆、另一半、小孩都會感謝你,你也會感謝你自己。」(作者為台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