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5億美金軍援和軍工大廠訪台 誰能解燃眉之急?

25家重量級廠商組成的「美國軍工產業訪問團」訪台行程也包括台灣「軍用軍規」無人機研發重鎮中科院。(圖:中科院劍翔反輻射無人機系統,張柏仲攝)
25家重量級廠商組成的「美國軍工產業訪問團」訪台行程也包括台灣「軍用軍規」無人機研發重鎮中科院。(圖:中科院劍翔反輻射無人機系統,張柏仲攝)

一筆在國際軍火規模上很難算大的軍事援助、和一口氣涵蓋25家國際軍火大廠連袂訪台,近來都在台灣社會引發不少話題。

先談那筆5億美元、大約折合台幣153億的軍事援助。首先該有的常識:重要性絕不在它的金額。要說起5億美元,在很多地方都是天文數字,唯獨在軍火市場只能算是小菜一碟:遠的不說,單單國防部10日剛決標公告的29套陸軍對美「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HIMARS)採購案,就超過它兩倍有餘,連同「戰術區域飛彈」(ATACMS)在內總價超過325億台幣;至於不久前又因為首架出廠延宕而重新登上新聞版面的66架F-16V(Block 70)戰機,總金額更高達80億美元,不用算就知道「區區」5億美元代表什麼樣的意義。不過,它的重要性卻不容小覷,因為它是台美斷交40多年來所首見。

美方將對台提供5億美金軍事援助,不過單單軍方剛決標公告的29套「海馬斯系統」(HIMARS)外加「戰術區域飛彈」(ATACMS),金額就超過不只兩倍。(圖:ATACMS發射瞬間,美國陸軍網站)
美方將對台提供5億美金軍事援助,不過單單軍方剛決標公告的29套「海馬斯系統」(HIMARS)外加「戰術區域飛彈」(ATACMS),金額就超過不只兩倍。(圖:ATACMS發射瞬間,美國陸軍網站)

這筆「軍援」而非「軍售」剛透過國際媒體報導時其實有不少人還是半信半疑,直到國防部長邱國正5月8日立院備詢前才首度鬆口證實:台美雙方確實正在洽談中,還進一步透露這筆裝備或服務不在現有的軍購項目中,是基於美方先前對台軍售出現交貨延宕,才準備以現貨或替代品來暫時救急或略微彌補台灣備戰所需。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教授接受記者專訪時分析,這些軍事援助應該是從美軍部隊現有或庫存的裝備彈藥中,挑選部分項目轉移給我們;或是從「撥款法案」中已經給美軍預算的計畫(例如代訓其他國家軍隊)當中,挪支部分經費用在國軍身上。

他進一步研判,移撥的項目可能還是以各式彈藥為主,主要拿來彌補先前美國已經同意軍售、卻因為俄烏戰事導致延後交運的品項,藉以增加國軍戰備彈藥的庫存量,強化國軍持久作戰能力;當然其中也不排除可能會有少量美軍封存或即將汰換的裝備。而除了武器彈藥之外,另外應該還包括一些美軍協助訓練國軍部隊、或國軍赴美受訓的計畫。

而率先披露這項訊息的路透社則提到美方提供的品項極可能以「精準彈藥」為主。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進一步換算這筆額度,可以買到6000枚打坦克的標槍飛彈、3000枚打飛機的刺針飛彈、500枚打戰艦的魚叉反艦飛彈,或120枚足以攔截敵人來襲飛彈的愛國者3型飛彈。

海軍陸戰隊66旅配備的雙聯裝刺針飛彈。(圖:張柏仲攝)
海軍陸戰隊66旅配備的雙聯裝刺針飛彈。(圖:張柏仲攝)
海軍陸戰隊66旅由一位女上兵操作標槍反裝甲飛彈的發射程序。(圖:張柏仲攝)
海軍陸戰隊66旅由一位女上兵操作標槍反裝甲飛彈的發射程序。(圖:張柏仲攝)

華府和美方軍事高層普遍認為2027年前後可能是台海戰爭風險最高的時段,揭仲認為這批裝備極可能聚焦於能幫助國軍在短時間內形成戰力、同時又能提升我軍持久抗敵的彈藥為主。因為不管是針對中共渡海船團或是已經登上台灣陸地的共軍部隊,美方都希望國軍能在國土防衛戰中盡可能撐久一點,以便在美國介入臺海衝突前,爭取多一點的準備時間,當然最好只需從遠處動用美國海空軍的遠程精準打擊戰力,來對付圍台攻擊的共軍目標,而不需實際派遣部隊冒險赴台參戰。

許多引用外電的報導都提到這筆5億美金的軍援是比照美方援助烏克蘭的「緊急授權」模式:由美國總統動用「總統撥款權」為之,但大家也別忘了:去年底拜登簽署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NDAA時,一度被我方高度期待的每年20億、連續5年共100億美元的對台無償軍援,到最後卻不了了之(據說是以技術性理由造成實質暫緩)。因此,如果要說這筆5億美元是在台灣配合美方建議,積極致力於包括恢復義務役期、強化後備戰力、動員能力乃至於朝向全民備戰的「鼓勵」或「獎勵」,相形之下,在額度方面或許只能算差強人意、聊勝於無。但如果結合像是美國在台設置「東亞軍備儲存庫」或與我周邊友盟不斷展開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軍演,美國在以台灣為核心位置的東亞整體戰略布局正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大家其實還是有不少可以想像的空間。

既然5億美元軍援不可能替台灣換來戰機、神盾或潛艦,包括洛馬(洛克希德‧馬丁)、雷神、諾格(諾司洛普格魯曼)和英國航太系統(BAE Systems)在內25家知名軍火大廠連袂訪台,也就不用「肖想」可以瞬間幫台灣打通軍購的任督二脈,否則向來擅於敲鑼打鼓、抓緊大內宣契機的政府高層,怎可能平白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府方和軍方甚至還罕見地矢口否認有和這些「美台商會」及「外貿協會」邀來的訪賓有會面的計畫。相關單位的低調究竟是故作神祕還是欲蓋彌彰?戰略學者揭仲推測,或許有可能因為我官方不太希望改由美台商會成為主導美國國防產業的窗口,而是能繼續直接與美國官方洽商,才會上演這齣奇特的戲碼。

由前美軍太平洋陸戰隊司令魯德中將(Steven Rudder,左5)率領的「美國軍工產業訪問團」,參與3日登場的「台美國防產業合作論壇」。(圖:外貿協會官網)
由前美軍太平洋陸戰隊司令魯德中將(Steven Rudder,左5)率領的「美國軍工產業訪問團」,參與3日登場的「台美國防產業合作論壇」。(圖:外貿協會官網)

從訪團此行的行程安排推敲,由前美軍太平洋陸戰隊司令魯德中將(Steven Rudder)率領的「美國軍工產業訪問團」,這次除了參與3日上午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登場的「台美國防產業合作論壇」之外,也陸續參訪包括中科院、漢翔、國防安全研究院,乃至於民間AI、無人機及資安大廠並舉行閉門會議。來自財經領域的分析,莫不期待有機會在國際寡佔的軍工市場上,替台灣本土業者建立起一條橫跨台美之間的產業供應鏈。至於學界則早已認定:美方主要目的應該包括全方位排除「紅色供應鏈」,台灣廠商或許有可能因而找到新商機,但代價是必須先切斷和對岸的所有生意往來。

我國無人機發展現況是「美國軍工產業訪問團」來台考察的重點之一。(圖:中科院銳鳶二型無人機,張柏仲攝)
我國無人機發展現況是「美國軍工產業訪問團」來台考察的重點之一。(圖:中科院銳鳶二型無人機,張柏仲攝)

誠如揭仲分析:美台軍售的關鍵還是在於美國行政部門的態度。就因為美國行政部門對美國國防產業的影響力極大,而且美國法律對於涉及武器裝備的技術、資訊提供和出售對象,都有嚴格的規範;因此就算這回國防產業組團來台,形成的任何想法或計畫,最後還是必須獲得美國行政部門的同意才能付諸實施。

但他認為,這次公開組團訪台,事實上已經顯示出:美方行政部門對於美台國防產業的交流,態度上「開了綠燈」;對於相關技術和設備的輸出,可能也抱持比較開放的態度。但揭仲提醒,在遊戲規則方面,由美方行政部門主導的現實,應該還是不會改變。綜整學者專家的分析,與其對台美全方位國防合作甚至我方戰力瞬間升級,產生過多不切實際的期待或聯想,還不如回歸正軌,認真面對情勢尚未緩解的兩岸軍事緊張;並思索在美國新印太戰略布局下我方應該站穩的最佳位置,會比較實際。(張柏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