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兩岸需要的是健康與對等的經貿關係

中美貿易戰與地緣政治風險已經讓敏感的資本市場感受到寒意。隨著近期兩岸的對抗形勢再度升高,中共官方針對台灣禁止自大陸進口的2,455項產品,展開貿易壁壘調查,終止ECFA的風聲也甚囂塵上。不少有識之士擔憂,中共是不是將不再讓利,且準備以貿易打擊台灣?雙方政府究竟該如何處理兩岸經貿關係?

經貿關係成為政治工具的現象,屢見不鮮。近年美國為打擊中國,以國家安全為由,設立名單來進行出口管制或重點打擊某個貿易夥伴,甚至片面撕毀協定的做法,已經逐漸讓部分國家有樣學樣。當日本可以如法炮製打擊韓國,如果中國依樣畫葫蘆打擊台灣,也就不令人意外。兩岸經貿更是無處不政治。過去中國大陸除了ECFA之外,年年加碼推出《惠台31條》、《26條》、《11條》等對台優惠措施。但隨著兩岸關係愈趨緊繃緊張、惠台政策看似效益有限,且邊際效用遞減,對岸開始有主張緊縮惠台的聲音,即所謂窮台策略。

中共對台灣的貿易調查、終止惠台或是終止ECFA是否會對台灣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窮台策略是否成真?

從產業結構分析,台灣經濟的核心是有扎實基礎、具高附加價值、且高度全球化的製造業。2021年台灣製造業增加值2,547.5億美元,居全球第11位,與第十位的俄羅斯相差無幾。台灣人均製造業增加值高於美國、日本、德國、韓國、英國、法國,也比中國大陸高。此皆顯示,台灣製造業是擁有資本與技術密集的高端製造業。2021年台灣的出口以IC半導體等產品為主,占比36.6%,機電與機械工具機的出口占比達到63%。

事實上,台灣出口的工具機與上游半導體、機電等有競爭力的產品,非但不依賴中國大陸的關稅優惠,反而還助中國大陸提升產業競爭力。現階段在美國拉攏盟友升高對中國出口管制的時刻,中共官方若阻止這些台灣產品進入大陸,無異是自毀長城。

台灣真正依賴中國大陸市場優惠出口的,是相對較為弱勢的農業產品。不過,這些產品出口的份額本來就不大,例如台灣全部的水果類出口占比僅0.036%,台灣咖啡茶葉等的出口也不到0.029%,就算全部停止出口對台灣的經濟影響也非常的小。因此,貿易調查以及其調查的結果,其實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加上2016年以後,台灣雖不強調脫鉤,但開始系統性地分散風險,例如,新南向政策的推動成效雖未必良好,但已建立起市場足夠的心理預警防線。

因此,大陸觀光客不來或不買台灣農漁產,或貿易壁壘調查,台灣社會並不因此而緊張,甚至就算暫停ECFA,實際對台灣的影響可能也不大。此外,貿易與投資是互為替代的,絕大多數的台灣企業都已在中國大陸有生產基地。若從台灣出口大陸存在貿易障礙,也可以改以在大陸的子公司生產銷售。

然而,這絕非意味台灣可以高枕無憂、不顧一切放任惡化兩岸關係。

首先,兩岸經貿對台灣仍非常重要。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的出口占總出口的4成,去年貿易順差利益約為1,500億美元。貿易之外還有投資,中國大陸也是台資最重要的海外投資地,大量台資企業長期深耕大陸,每年台灣上市公司從大陸的利潤匯回,長期約占台灣股市派息的4成。

其次,更重要的是,此關乎投資信心與民心士氣。台灣是由資本與技術密集堆疊而起的高科技重鎮,也有許多外商投資台灣。廠商願意長期投資台灣,並不是因為真的認為中共必然打不下台灣,而是在過去認為兩岸關係緩和且前景樂觀,也相信台灣不至於與對岸公然決裂。資本與技術是敏感的,一旦地緣政治風險惡化到某個難以回頭的臨界點,極可能觸發資本技術在極短的時間的大量外逃而讓一切成空。

其實,兩岸皆有必要重新梳理雙邊經貿關係。台灣大可直面貿易調查與貿易投資待遇不對等與不公平的問題,不再對自由貿易應盡的義務與兩千多項大陸農工產品輸台的貿易壁壘視若無睹。任何奠基於一方、單向片面的貿易優惠,皆可能變成日後的爭端與衝突,此對於已經成為東亞高科技製造重鎮的台灣並非好事;更何況兩岸政治波動極大。反之,中共方面也應該反思其自認過度付出的惠台讓利。過去台灣只取不與、不拿白不拿,談何尊嚴?中國大陸意圖透過施恩,攏絡收買,談何委屈?兩岸政府真正該跨越的,是這種不正常的「恩施關係意識」。

雖然台灣即將進入政治的熱季,但不論未來由誰執政,都必須穩定兩岸關係,讓兩岸經貿往來在真正的對等尊嚴下,得以健康、正常發展。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泥認購飛宏私募 攻儲能
千金股年底競速 大立光王者回歸 掀比價
亞太電開新局 遠傳扮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