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會習近平:中美時隔五年恢復高層訪問前後的「唇槍舌劍」

習近平(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布林肯(左)(19/6/2023)
習近平(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晤布林肯(左)的布局引來廣泛議論。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後,結束了華府外交首長五年來首次訪華行程,轉往英國訪問,但有關中國的討論並未結束。

上一次美國國務卿訪華並會晤習近平要追溯到2018年6月,蓬佩奧當年6月和10月兩次訪華,但第二次訪問沒有見到習近平。

在布林肯的兩天訪問行程裏,中美雙方均提出要穩定關係,但美方尋求重啟軍方溝通渠道一事未能如願。中方則強調美方應為當前雙邊關係僵持而「反思」,而在中美關係的眾多問題中,沒有任何事情比台灣問題更為重要。

布林肯離開中國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先是形容美中關係已走在「正確軌道」上,然後在相隔一天後公開批評習近平是「獨裁者」,再次引來北京的強烈批評。

雖然普遍評論認為布林肯訪華邁出了恢復雙邊關係健康發展的重要一步,但多位觀察人士向BBC指出,能否真正恢復正常,仍待審慎觀察。

紅地毯與座次——旁觀者眼中的「下馬威」

從布林肯6月18日在北京首都機場下飛機的一刻起,無論是中國網民還是海外觀察人士均在留意著他受到哪些對待——停機坪沒鋪紅地毯,只有中國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長楊濤接機;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對布林肯就台灣問題等「闡明嚴正立場,提出明確要求」;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要求美方停止炒作『中國威脅論』,取消對華非法單邊制裁,放棄對中國科技發展打壓,不得肆意干涉中國的內政」。

到19日下午,外界得知習近平確定要會晤布林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這35分鐘裏,習近平獨坐長桌的正中央,左右分別是兩國官員。觀察人士甚至是網民紛紛找回昔日習近平會見蓬佩奧(Mike Pompeo)、蒂勒森(Rex Tillerson)和克里(John Kerry)等美國國務卿的照片,發覺此舉前所未見。台灣前內政部長,時事評論員徐國勇甚至將之形容為「王朝式會面」

前美國國務院東亞與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史達偉准將(Brig Gen David Stilwell)對BBC說:「雙方說的都還是那些不痛不癢的聲明,說尋求平衡關係,但他下飛機的時候只獲得比他低級許多的人接待,這視覺效果是個強烈的,以羞辱為目的的信息。」

「更重磅的是習近平坐在桌子頂端這個設定,中方的坐一邊,美方的坐另一邊,基本上就像是部下,而習近平就像是在跟這些人開會,布置事情都該如何推展下去。」

史達偉說:「從來沒有人見過像這樣的外交安排。這完全是非標凖的。」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高級訪問研究員暨中非項目主任于澤教授(Prof Shirley Yu)接受BBC連線採訪時形容,哪怕是相比於數天前接見美國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茨,這次習近平在會議廳中央,盡顯相對於中美兩國外交官員的超然地位,「這是中美建交40多年以來前所未見。」


https://twitter.com/bbcchinese/status/1670731516018843648


https://twitter.com/bbcchinese/status/1669625601068617728


中國左派評論人士司馬南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以「美國人犯酸」來形容「布林肯受辱」的觀點,但微博上也有網民似乎認同給美方「下馬威」的做法,甚至對各接待場景的事物加以解讀。

網易一篇自媒體文章形容,習近平與布林肯的會晤安排在福建廳舉行,而福建廳的背景油畫是《武夷之春》,「這個暗示應該是非常明確了,那就是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最最核心利益,沒有任何可談的餘地。」

根據中國全國人大官網介紹,自鄧小平主政時代起,福建廳就是中共最高領導人接見外賓的場所。

微博上,一位黑龍江用戶認為,福建廳內的布局「一定給他一個心理上的衝擊,既讓他突感受寵若驚,又有強力打壓」;一位廣東網友說:「我們領導人坐在桌子中間,布林肯像我們部長匯報工作一樣坐著。希望能有點記性吧。」

一位浙江網友認為,機場停機坪上沒有紅地毯,卻有紅線,「劃好紅線。別踩中國的底線」。

中國官方媒體則點出擺在會議桌中央的荷花。新華社的微博帖文寫道:「當下正是荷花盛開時節,『荷』與『和』、『合』諧音,我們期待中美兩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左)與中國外交部美大司司長楊濤(中)在北京首都機場迎接布林肯(右)(17/6/2023)
中方派出外交部美大司司長楊濤(中)在機場迎接布林肯(右),兩者官階差距明顯。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博士認為,北京這次是要把世界的期望管理做到最低,中方接待布林肯是「為做而做」。

陳家洛對BBC中文說:「我倒不覺得很需要用上一些封建的表述——像『帝王』或者是『居高臨下』這些——我反而相信這很簡單,在中國的面子文化中,這次北京明顯地就是不要給足美方面子,透過這些或大或小的動作,想給美方傳遞這樣的一個信息:你來了不代表我們之後便是一帆風順,反而還有許多『聽其言,觀其行』、『走著瞧』,就看大家想把關係修補得多遠。」

「獨裁者」論與原地踏步的軍方聯繫

布林肯19日會晤習近平後,在加利福尼亞州出席競選活動的拜登被問到有否與布林肯通話。拜登表示只透過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了解情況,表揚布林肯的表現,並說「我們走在了對的路上」。

相隔27個小時後,同樣在加州,拜登對一場競選集會演說時,形容習近平是「獨裁者」。這引來了北京的強烈回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2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美方有關言論極其荒謬,極不負責,嚴重違背基本事實,嚴重違背外交禮儀,嚴重侵犯中方政治尊嚴,是公開的政治挑釁。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

毛寧的這段發言並未出現在外交部官網的文字記錄中

在推特(Twitter)上,一些美國網民質疑拜登「改口」批評習近平,實際上是因為傳出了兒子亨特·拜登(Hunter Biden)將就稅務違法、吸毒使持有槍支等控罪認罪的消息,所以要轉移輿論視線。但這個動作還是引來了對拜登本人能力的質疑。

路透社引述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暨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教授說:「拜登的大嘴巴就喜歡胡說八道。」但他不認為這會讓布林肯的努力付諸東流。

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項目主任孫韻也對路透社說:「我打賭華盛頓想讓這事情悄悄沖淡,中方也不希望小題大做,破壞促成11月習近平與拜登舉行雙邊峰會的過程。」

美國將在11月於舊金山主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峰會。就在布林肯出發到北京前,拜登公開稱「期望在未來幾個月內我會再次與習近平見面」。

香港浸會大學的陳家洛博士也不認為正在尋求連任的拜登形容習近平為「獨裁者」是失言。

陳家洛對BBC中文說:「拜登在競選過程中一旦談及中國問題,便很容易回到其二元世界思維,也就是不同政權有其本質上的分別,中國、俄羅斯這些政體就會被視為這個所謂由美國領導的民主陣營的一個對立面,或者說是主要的競爭對象。」

「這將影響到日後的中美關係,以至於美國的對外政策。」

北京某購物商場外的大型電視屏幕播放中國央視《新聞聯播》有關習近平接見布林肯的報道(19/6/2023)
對於布林肯此次訪華的成果外界評論不一。

中國官方在發佈是次中方與布林肯一方各場對話的消息順序上,其口風也似乎一直在反覆變化。

拜登發表演說批評習近平的時間是西岸時間20日傍晚,也就是北京時間21日清晨。此前一晚,中國外交部官網發佈了美大司司長楊濤19日晚在中外媒體吹風會上談到,中美雙方達成的五項共識,包括有效管控分歧並推進對話交流合作,保持高層交往,繼續推進中美關係指導原則磋商,繼續推進中美聯合工作組磋商,以及就增加中美之間客運航班進行積極探討。

拜登發表「獨裁者」言論後,中國外交部官網21日上午發佈了楊濤同樣在19號晚間批評美國對台立場的言論,稱美方「篡改其政治承諾」。

官方中國中央電視台早於19日深夜已報道了楊濤吹風會的內容,但內容除了提及「雙方達成了一些積極共識和成果」外,便是中方批評美方的五項「重點闡述」:

  • 中美關係陷入低谷的根源在於美方抱持錯誤的對華認知,這種狀況不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國際社會共同期待

  • 中美關係歷經波折,美方有必要深刻反思,維護好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冷靜、專業、理性處理意外偶發事件,共同管控分歧,避免戰略意外

  • 當務之急是把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共識真正落到實處,扭轉中美關係螺旋式下滑,推動重回健康穩定軌道

  • 敦促美方不要拿「國強必霸」的模板來鏡像中國,不要用西方傳統大國走過的軌跡來誤判中國

  • 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最重大的問題,也是最突出的風險,敦促美方明確反對「台獨」,停止炒作「中國威脅論」,取消對華「非法單邊制裁」,放棄打壓中國科技發展,不得肆意干涉中國內政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勇接受BBC採訪說,布林肯與中方舉行了長時間的會議,「應該說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王勇教授說:「我覺得對於雙方來說,改善對彼此的了解,增加互信,有非常多的好處。從這個角度講,兩國最高外交官坐下來談了,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成就。」

從美國海軍安提頓號飛彈巡洋艦(USS Antietam)上拍攝在南中國海上航行的里根號航母(USS Ronald Reagan)(美國海軍圖片17/6/2023)
布林肯訪華之際,美國里根號航母(USS Ronald Reagan)通過南中國海。

但布林肯此行所達成的五項共識中還是沒有包括重啟中美軍方溝通。前美國國防部戰略與軍力發展副助理部長,「馬拉松倡議」(The Marathon Initiative)創辦人柯伯吉(Elbridge Colby)對BBC評論說,這正是說明布林肯此行缺乏實質成果的其中一項指標。

布林肯離開北京後,央視中共《人民日報》一連兩天高調報道「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佈空軍航空兵某團飛行二大隊先進事蹟,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的消息,當中提到轟-6K戰鬥機機隊在南海「發現幾艘外方船隻在中國海域內非法行動」並予以驅離的情況。

美國國防部同時發佈拍攝於17日的照片,證實里根號(USS Ronald Reagan)航空母艦戰鬥群在南中國海活動。目前無法確認轟-6K戰鬥機機隊與里根號戰鬥群的活動有否交集。

就在布林肯離開北京之際,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中國事務高級主任貝莎蘭(Sarah Beran)公開表示,恢復兩軍對話是管理兩國競爭與進行危機溝通「絕對關鍵的方式」。

貝莎蘭說:「我們仍然願意並且能夠在各種層級(與中國軍方)見面,並促請中國給出恰當的回應。」

布林肯在離開北京前對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說:「這是件進行中的事情。這是我們為了兩國利益而需要做的事情。不光是建立、重建和強化我們政府之間的通信線路……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環是軍方對軍方(通信)。」

「我們都同意,彼此都希望能起碼確保不會因為溝通失誤,因為誤會而在不經意間發生衝突。」

美國在2018年以涉及中國對俄羅斯軍火銷售為由,對現任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上將頒布制裁令,而這似乎成為了6月初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尋求在香格里拉對話會期間會晤李尚福的主要障礙。那麼,解除對李尚福的制裁能否給突破僵局創造條件?

參加了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的柯伯吉對BBC說:「這是有可能的,我個人本來就不覺得制裁中國的國防部長是個好主意。中國是個強國,自然需要予以恰當對待。」

「但我想更大的問題是,中國基於不明原因,其實在希望利用拜登政府緩和關係的嘗試……因此我認為這對於美國來說是個十分危險的局面。」

前美國助理國務卿史達偉認為,布林肯之所以沒能在兩軍對話方面取得進展,「是因為中國不想(與美軍溝通),我們還沒能讓他們處於非得跟我們對話的境地。」

史達偉接受BBC採訪時稱,2019年8月,時任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到美國紐約會晤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討論香港局勢,是因為當時華盛頓利用《美國—香港政策法》等對北京施壓,迫使中方要求會晤。兩人2020年6月在夏威夷再次會晤,也是由北京主動提出。

「我們沒去追著他們,他們覺得自己凖備好了,便找上門來了。跟這群人(中方)就只能這樣。他們不及我們那麼重視這些對話。」

中美貿易——在艱難中前行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一家外貿鞋企生產車間工人正在作業(中新社圖片7/6/2023)
中國對美國出口近期顯著減少。

中美關係僵持自特朗普(Donald Trump)執政時期持續至今,但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數據,2022年,中美雙邊貿易錄得6906億美元的破紀錄高位。

但從中國海關總署的2023年5月份外貿數據所見,中國當月出口2835億美元,同比下降7.5%;按人民幣計價,2023年前五個月,中國對美國的進出口同比下降5.5%,對歐盟增長3.6%,對日本下降3.5%,對俄羅斯則增長達到51.9%,意味著美國對中國出口的重要性下降。

中國央視則在社交媒體上評論說:「最近,歐美一大波重量級企業家訪華,釋放出反對『脫鉤斷鏈』的強烈信息;同時,國際社會也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這都提醒美方要看到人心所向,要把握大勢所趨。」

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國家安全專家羅伯特·斯伯丁(Robert S. Spalding)在Twitter上質疑說:「習近平願意見布林肯只有兩個原因:一是他急於讓其經濟復蘇,二是拜登政府給了些什麼他想要的東西。」

布林肯在北京期間重申,美國在對華經貿往來中希望實現「去風險化」(de-risking)和多元化,「這意味著投資提升我們自身的能力,以及沒能實現韌性安全的供應鏈,為我們的工人與企業推動實現公平的競爭環境,針對具損害性的貿易手段捍衛自身,並保護我們的關鍵科技,以免被利用來對付我們。」

「我已(向中方)表明,將繼續採取為保護美國國家安全而必要的針對性措施。」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于澤教授對BBC說:「你也許會疑惑,為什麼給美國賣些汗衫能影響美國國家安全?這樣講,要是這影響到美國就業市場,那便成為了國安的一部分。」

北京大學的王勇教授稱,一些美國人不願意承認中國對美出口「給美國帶來巨大的利益」。

芝加哥一場招聘會(11/4/2023)
美國自特朗普執政時期起透過向中國進口商品偵收額外關稅,以保護美國就業市場等,但專家學者們質疑成效。

王勇教授對BBC說:「美國跟中國打貿易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90%以上的額外關稅由美國人來承擔了,美國老百姓倒霉了……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這又是損害了美國的經濟利益,這一點非常清楚。」

于澤教授認為,像關稅等貿易保護主義思維恐怕將繼續是華府的主流。美國康奈爾大學政府學系中國與亞太研究教授白潔曦(Prof Jessica Chen Weiss)則認為,當前美國對華額外關稅只是承襲自特朗普政府的產物,而美國人民並不認為關稅對美國企業與勞工有多少幫助。

白潔曦教授接受BBC國際台(BBC World Service)採訪時說:「我希望能找到往前走的辦法,可在當前的政治環境裏很困難。我想這得是雙向的,中方與美方都得從這些幫倒忙的行動往後退一步。」

美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商學院供應鏈管理副實務教授徐賽蘭博士(Dr Sara Hsu)對BBC國際台評論說,布林肯訪華還是說明拜登政府的對華立場已在某程度上軟化,「但我想政府裏頭仍然有不少對華鷹派,而他們不希望軟化對華立場,因此拜登政府得在鷹派代表與他自己改善對華關係的願望之間多做協調」。

台灣問題再表述

布林肯在會晤習近平後稱,他向中方重申華府「一個中國」政策不變,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希望改變台海兩岸現狀,但同時對中國在台灣海峽的「挑釁」行為表達關切。

中國外交部官網21日刊發美大司司長楊濤的回應稱:「美國的『一中政策』本來是乾乾淨淨的,只用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作定語,但後來定語越來越多。」

「美方現在還有一個動向,將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同『一中政策』相關聯,作為『一中政策』的核心內容。這不是對美方對華政治承諾的重申和堅持,而是篡改。」

在此之前,新華社稱,中國外長秦剛向布林肯表明,「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最重大的問題,也是最突出的風險。」

2022年8月時任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裴洛西、波洛西)訪問台灣後,中國解放軍多次在靠近台灣海域舉行軍事演練,且不時有戰鬥機迫近以至于飛越台灣海峽中線。

北京大學教授王勇將台灣問題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問題相提並論。他認為,台灣問題是北京「紅線中的紅線」,而俄烏戰事已給歐洲和世界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所以說我們不能夠讓中美爭鬥失控,在亞太地區重演這樣一個悲劇,尤其是美國方面應該是放棄在台灣問題上把台灣問題作為一個棋子來遏制中國的發展,應該承認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合法的一個權益,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

「我覺得並不是對美國的一個過分的要求,實際上是非常合理的要求。處理好台灣問題,對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位和影響力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台北方面歡迎布林肯的對華表態。台灣外交部20日發表聲明說:「台海和平穩定是印太地區安全與繁榮的核心,我國政府將持續深化與美國及安全伙伴關係,共同捍衛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促進台海及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及繁榮。」

台灣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也稱,台美關係並不會因布林肯訪問中國受影響,一切合作都在軌道上。

「馬拉松倡議」創辦人柯伯吉認為布林肯對台灣問題的表態恰當;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白潔曦教授說:「我預期美方代表的不光是美國,而是全球對軍事敵對行為所產生風險的憂慮。要是中國採取主動,將不但會危害全球經濟,也將危害中國自身的持續增長與現代化。」

台灣與美國均已進入選舉拉票期,這將如何影響以台海局勢為核心的中美關係發展?香港浸會大學的陳家洛博士指出,以美國來看,民調顯示,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的支持者,無論是台灣問題還是其他中國人權議題,他們對中國的態度均傾向負面。無論誰入主白宮,中美之間的相互猜疑都將使兩國角力成為未來幾年雙邊關係的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