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健全產業發展 厚植國防自主動能

◎董慧明

現代戰爭形態日新月異,從90年代波灣戰爭,美軍利用精準導引武器,遠距打擊伊拉克的指揮控制系統;到21世紀美國的反恐戰爭,大量採用無人機、衛星監視等先進科技,搜捕恐怖組織目標;再到烏俄戰爭,烏克蘭軍隊在不對稱作戰下,運用高科技武器,提高作戰效能,全力對抗俄軍。這些實戰經驗反映,先進武器裝備和國防科技的應用,在實現戰略目標和決定戰局勝負,至關重要。

面對戰爭形勢的變遷,我國防部近日公布的《112年國防報告書》,即強調包括「貫徹國防自主」等五大國防戰略目標。報告中提到,我國將透過政府和民間合作,持續落實國艦國造、國機國造等計畫,推動軍民技術整合,共建韌性國防。在「國防治理」篇章,也明確說明112年度的國防預算編列和資源分配。其中,軍事投資占全額預算23.7%,國防自主占比則為74.33%,並且視自主研發為武器裝備獲得的首要策略。此外,在國防產業發展方面,亦強調建立國防產業供應鏈的重要性,不僅透過政策引導民間參與國防產業,且逐步開拓海外市場,累積國防自主動能。

再看暌違4年舉辦的「2023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國防部以「創新自主、堅實國防」為參展主軸。其中,ARMS分別代表航太(Aerospace)、無人機(Rotorcraft)、軍事(Military)和科技解決方案(Solutions)等4大領域。國內的大型企業如漢翔、工研院,以及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國防大學、中科院等產學研單位,再加上國際知名品牌如洛馬(Lockheed Martin)、雷神(Raytheon)、諾格集團(Northrop Grumman)、貝儀系統(BAE System)等,近280家國內外業者共襄盛舉,除展示最新的國防航太技術和裝備外,也充分展現臺灣在國防航太產業轉型、創新與結盟的成果,彰顯我國在國防自主研發的優勢。

國防科技產業是高技術難度的領域,必須投入大量資本進行研發,且發展的潛力取決於培育軍民科技人才。去年,我國在嘉義設立「亞洲無人機 AI 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就是借助民間國防科技廠商建構的國防產業鏈基礎上,持續累積軍民通用國防科技研發實力。此外,國軍也從基礎、進修、深造等軍事教育管道,持恆強化人才培育,目的即在提升軍事專業人才量能,確保部隊應對多變的戰場環境。

近年來,我國因積極推動各項國防自主專案計畫,並在持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與法規支持下,發展初具成效。然而,要真正實現國防自主戰略目標,仍須推動前瞻研發方向,深化產學研體系的融合,擴展與友好國家的技術合作。當無人化、智慧化重塑戰場形態,掌握先進科技與裝備的先機,將成為取得戰略優勢的關鍵。我國亦應順應此一趨勢,健全良好的國防產業發展環境,厚植國防自主科技力量。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