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建構韌性國力 肆應全球多極化趨勢

◎董慧明

上週在南非落幕的第15屆金磚國家領袖峰會,同意邀請阿根廷、埃及、衣索比亞、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6國加入,並暗示可能持續擴大成員。這個由開發中國家組成的國際多邊合作機制,儘管因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存在矛盾和分歧,但在全球體系建立另一個協商平臺的意義仍值得深思。

「金磚國家」(BRIC)一詞,最早出現於2001年,由美國高盛公司前首席經濟師吉姆‧歐尼爾提出。從金磚4國、5國到現在的「金磚11國」,這個跨足亞、非、南美洲的聯盟,因其占全球46%的人口和龐大的經濟規模,受到高度關注。

當今國際關係多極化的現象,不僅體現在金磚國家,尚包括「七大工業國集團」(G7)、「二十國集團」(G20)等不同形式的國際組織或論壇。然而,無論規模大小,評估這些集團對地緣政治、國際政治經濟或國際秩序的影響時,必須先理解其組成背景、目的,並從客觀的角度看待運作脈絡和實際作用。

首先,國際集團的成立,往往基於共同的目標。例如金磚國家和G20,皆以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為主要特色。這些集團由全球主要經濟體構成,透過建立協商機制來達成全球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共識。再以9月即將於新德里舉辦的G20領袖峰會為例,印度作為G20主席國,展現了該集團以輪值主辦峰會模式運作,以確保各成員國充分參與,保持在國際間的集體力量。而美、日、法、英、德、義、加所組成的G7,具強大影響力和資源支配能力,其定期舉辦的領袖峰會,更加重視因烏俄戰爭導致的能源與糧食危機,以及臺海安全、氣候變遷等全球政治和安全挑戰的應對方案。

其次,無論是金磚國家、G20、G7,還是其他國際組織,其作用或角色,都應從其在世界多元格局中的功能進一步理解,而毋須將其運作視為對另一特定國際組織的對手。在大國競爭下,全球秩序正在重整,國力中等的國家順勢興起已成為現實。例如中東地區的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以色列;東南亞的印尼,以及北美洲的墨西哥,這些倍受國際關注的新興中等強國,雖然自身有諸多問題待解,發展利益並不全然相同,綜合國力更無法主導國際秩序,惟它們在重大國際議題難以預測的立場,卻往往能夠成為左右國際局勢的關鍵力量,各主要大國也競相拉攏。

隨著國際關係的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各方勢力較勁仍將持續,也導致各國正面臨高難度的戰略選擇。如何在變動的時局中找到國家最佳的國際定位,考驗政府各部門間的群策群力和應變能力。由於利益交錯,變數仍多,彰顯出強化韌性國力、著重國際合作關係,方能共同維護區域和平穩定與應對全球安全挑戰。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