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下水 蔡政府別吹牛

台灣首艘自製潛艦,台船公司正「三班晝夜加急,如火如荼趕工」;但官方釋出「潛艦下水」定義不明確,致「潛艦下水」的時間忽爾變來變出,實在令國人擔心不已。

國防部與海軍、建造承包商(台船公司)和媒體的報導訊息相互矛盾衝突,屢有時空顛倒錯亂之虞,關鍵的重要節點就在於「潛艦下水」。就潛艦專業而言,潛艦建造的方式與過程和水面作戰艦迴異,是以對於「下水」的定義也就截然不同,就在政府不斷藉由媒體宣傳9月下水的訊息以「政治下水」的目標混淆,然國防部與海軍卻未公開明確說明或詮釋「潛艦下水」的真實定義,實為有失軍事專業的立場和尊嚴。

惟現任國安會諮詢委員、中科院董事的前參謀總長黃曙光上將,在國立海洋大學演講時間接詮釋了「潛艦下水」的定義;黃曙光表示:「首艘原型艦的進度,預計2023年9月會下水,這是工作進度到了一個節點;下水後會先在港內進行靜態測試、動態測試(HAT)等。到了2024年3、4月,原型艦就有機會出海測試(SAT)。」也就是說今年9月首艘新型潛艦正式下水,是由拖船將潛艦自台船公司的海昌廠建造乾塢拖出,採無動力模式浮於水面拖往既定的碼頭,繫泊靠港準備進行後續各階段一連串的測試評估;絕對不是潛艦在船塢內「潑潑水」或「放放水」就叫做「下水」!若真如此蠻幹,不僅僅是「政治操弄了國防軍事」,更是「政治侮辱了潛艦專業」!

在潛艦正式下水之前,要進行的測試和準備工作多如牛毛,概略可以分為3個段落:「各壓力殼船段焊接結合」、「塢內各裝備測試」和「塢內靜水壓測試」。在「各壓力殼船段焊接結合」階段,無論是作戰系統或是動力系統的各型裝備,都必須在完成單機測試之後裝設進入潛艦各壓力殼船段。壓力殼焊接之後,至少要經過3種以上的不同方式檢測焊道,並實施測圓,以確保焊接結構安全無誤。

然後開始進入「塢內各裝備測試」階段,之後必須再經過壓力殼內部與各系統管線的加壓測試、塢內靜水壓測試。確定無誤則可準備進入下一關鍵的一步:潛艦靜態浮於水面。

以上繁瑣的測試過程和細節,依據台船董事長鄭文隆所公開的資訊,自今年1月6個船段壓力殼完成起,至預定下水時間,僅有9個月的期程;要完成這麼多的過程,又要不會出現意料之外的困難或問題,這真的是太困難啦!倘若真能達標,個人絕對拍手讚揚:「這太厲害了!我的台灣,我的中華民國!我的海軍!實在堪稱是世界第一等!」就讓我們平心靜氣地拭目以待,這9個月後的成果!(作者為中華經略國防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