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隨緣/春秋雨

春秋雨

筆者沒有通讀過《聖經》,也不曾研究過佛學道教,但是,對佛家道家的某些觀點還是認同的,“隨緣”便是之一。初次看到手書“隨緣”二字,是早年到廈門南普陀寺旅遊。氣勢恢宏、錯落有致的普陀寺,掩映在翠柏蒼松間。拾級而上的廊道旁,懸掛著“隨緣”和“無我”兩方黑底金子匾額。何謂“隨緣”?漢語詞典釋義,隨緣指任隨緣分,聽憑自然。在佛家心中,隨緣強調的是因果,無論(季節)寒暑、(人生)成敗,內心要不為所動,隨順姻緣。如果用一句成語來概括,即順其自然。

隨緣,於佛家弟子而言是參禪悟道,順應眾生,與世無爭。於普通百姓而言,恐怕就是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七情六欲、生老病死,要順應“春播秋收冬藏”自然客觀規律,順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價值觀。就像星雲大師所言,人生唯有少執著,多放下,對名利不執著,對權位不執著,對人我是非能放下,對情愛欲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隨緣隨喜的解脫生活。

人生幾十年,沒有誰離得開柴米油鹽、七情六欲、生老病死,沒有誰不希望豐衣足食、位高祿豐、聲名顯赫。當年,海明威希望小兒子格力高能承接自己衣缽也成為作家,豈知格力高並不具備文學天賦,多年毫無創作成果。令人唏噓不已的是,格力高在父親葬禮上對父親生前女秘書卻一見鍾情,並結婚生子。後又做了變性手術,精神出現問題,常在街上裸體遊蕩,最終死在監獄裏。骨感的理想、絢爛的光環背後,意涵的固然有期望、錢財,但更多的往往是才華、智慧、機緣,是放得下私欲,放得下功利心。倘若只有“期望”錢財,帶來的往往是只能是僥倖,是失望大於期望。

隨緣是一杯茶,要品,要悟。隨緣是理智、客觀的認識自己,理智、客觀的看待悲喜、愛恨、貧富、權位。春秋時,楚國賢相孫叔敖上任時,一老者向他進言:一個人當了大官,對人驕傲,老百姓就會離開他;薪俸多卻不知足,禍患就會降臨到他頭上。官職越大,越要小心謹慎;薪俸已很豐厚,就不應當再多取財物。老者的話對孫叔敖為官作用大小暫且不論,起碼推心置腹。相反的是,清代和珅就沒那麼理智,就不懂“隨緣”。《庸盦筆記》記載:和珅被抄家時清單上顯示,他“收穫”了700方端硯、500雙鑲金象牙筷子、121個鑲金八寶炕床、600兩人參等財寶。這麼多財寶和珅享用得過來嗎?直到走上斷頭臺他才明白:“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

反觀現實生活,有多少人讀懂了貧富要隨緣、苦樂要隨緣、喜悲要隨緣?不多。且不說唱歌的在演小品,說相聲的在演電影,父母成了導演、編劇,兒女在當演員;又有多少人為了健康養生,斥鉅資購買“三無”保健品,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不管孩子有無琴棋書畫舞細胞、興趣、悟性,統統讓孩子挎在肩上……這些,衍生出來的是什麼?是功利、僥倖、投機?還是哀怨、歎息、悲情?

隨緣,不是不思進取、得過且過、隨波逐流,不是敷衍塞則、自暴自棄、苟且偷生,更不是任性作為、逆勢亂為、胡作非為。隨緣,是一種心態,一種智慧,一種信念,是生活的本真色彩,是理智看待自己,知道“我是誰”“要往哪里去”,知道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熙熙攘攘人群中,沒有哪個人認識“我”是局長、處長、董事長,沒有誰看得出“我”是畫家、作家、舞蹈家。搞懂這些,心態才會淡然寧靜,波瀾不驚,有滋有味地品嘗酸甜苦辣鹹生活,進而疏遠那些煎熬人生的憂愁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