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體操知識+》男女大不同 男6女4的競技體操項目
競技體操是體操運動種類的一個大宗,男子6個單項,分別是地板、鞍馬、吊環、跳馬、雙槓、單槓,女子4項跳馬、高低槓、平衡木及地板,有單項競技,也有全能以及團體賽事。
男女有別的地板項目:
地板是競技體操中,唯二男女皆設項的競賽類別,另一項是跳馬,地板項目參賽者需要在12X12(公尺)場地內完成比賽動作,選用包含彈簧在內具有彈性的材質作為地板材料,幫助選手完成跳躍翻滾動作,落地時有緩衝作用。
男、女子地板差異在於,男子需於70秒內完成比賽動作,女子則為90秒,且需搭配音樂,僅女子賽事有音樂原因在於,最早開始有女性參加體操賽事,地板項目就是依性別量身打造。
地板項目要強女子選手動作上展現柔和、富節奏感且流暢又優雅的女性氣質,男子選手則以展現力量為主,動作多半是高難度翻滾,不具舞蹈元素而用不到音樂。
因器械形狀而得名的跳馬:
跳馬由「德國體操之父」雅各(Friedrich Ludwig Jahn)發明,因為器械形狀像馬而得名,與鞍馬類似但無手把,男女的區別為,男選手必須平行跳過障礙,女選手是垂直方向。
2004年雅典奧運起,跳馬器械做出改變,接觸面積加大、增加彈性,減緩衝擊力道,也增加選手使出高難度動作的機會,做出變革是安全考量。
即便是訓練有素的選手,跳馬仍存在極高風險,尤其男選手跳躍方向與器械平行,危險性更高,2000年雪梨奧運,跳馬項目就出現太多狀況,不是撞上器械前端,就是著地失敗重摔。
雖然事後歸咎於器械擺放過低,但國際體操總會開始思考安全性,從2001年根特世錦賽起,跳馬器械就更改設計,安全性也大幅提高。
騎馬教材演變的鞍馬:
鞍馬起源於古羅馬,作為上下馬匹的教材,並納入古代奧運競賽項目,德國人雅各以此為基礎,發行現今鞍馬的形式,鞍馬普遍被視為較難的項目,因體操對肌力與技術要求非常高,鞍馬又對技術更要求,選手必須在鞍馬上做出一連串連續且高難度動作。
1986年第一屆現代夏季奧運就列入鞍馬,也曾取消過,1924年巴黎奧運起成為固定項目,台灣第一面奧運體操獎牌,就是由李智凱在2021年東京奧運鞍馬項目獲得銀牌。
展現肌肉與協調性的吊環:
吊環過去別稱「羅馬環」,起源義大利,強調紀律訓練與身體操練,要求靈巧具協調性的翻滾動作,大量靜止的動作對肌肉能力相當要求,但必須以優雅姿態完成。
之後由雅各發明出現代吊環的形式,最早還非比賽項目,而是學校操場常見的運動器材,且一開始抓握的環並非圓形而是三角形,也非以繩索懸掛,而是木棍或鐵條。
發展至今,雖然一度被認為危險性過高,但吊環已成為奧運最扣人心弦且具挑戰性的項目之一,也是受歡迎的健身項目之一,也因對肌力極高需求,僅設男子賽事。
跨領域貢獻的雙槓:
雙槓同樣是雅各發明,選手必須在兩根平行的槓上完成比賽動作,雙槓雖然是技術要求非常高的體操運動,但在一般戶外健身,甚至醫學上都很常見,被用作物理治療的輔助器材。
親民又專精的單槓:
單槓在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為雜技表演節目之一,對身體強度與靈活度有高度要求,它在學校、公園,是大眾化的運動器材,在比賽場上,又是專精且高難度的技術競賽項目。
單槓作為體操競賽,一般認為是德國教育學家葛茨穆茨(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GutsMuths)1793年出版的青少年體操一書中,把單槓訓練納入體操,影響雅各把單槓發展成競技類別。
雙槓演化而來的高低槓:
高低槓最初是把雙槓調整成不同高度,距離非常接近,後來不斷開發出高難度動作,高度與距離經調整,並成為女子體操專屬項目,60年代末期,開始專門生產高低槓器材。
作為女子專屬項目,普遍認為是單槓對上半身力量要求極高,有一組低槓可以讓女性的雙腿力量得到支撐,因生理上女性下半身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的力量。
展現女性優雅氣質的平衡木:
平衡木是非常古老的運動器材,顧名思義選手必須在上頭展現平衡感,並施展一系列翻滾、跳躍等動作,它和單槓一樣,是大眾化的運動器材,但在賽場上,又是一門非常專業的技術。
平衡木上以腿部動作居多,因此呈現較優雅的觀感,成為女子專屬項目,早期平衡木動作較多舞蹈元素,後來逐漸有翻滾、跳躍動作,今日的平衡木賽事,要拿高分,施展動作上述元素都要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