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占比仍不到1成!能源轉型進程慢郎中,全台缺電、減碳隱憂怎麼醫?

台灣進入能源轉型,在國家能源政策中,正逐步減少石化燃料的依賴、停止核電開發,並提高天然資源如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的發展比重,將電力供應市場自由化作為能源發展核心。

不過,台灣再生能源仍在「學習曲線」階段,業界正擔憂綠電發展過於緩慢,不利供應鏈競爭。依據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評估,台灣企業2030年的綠電需求量預計超過250億度,如果再加上全球供應鏈執行碳中和目標,要求供應商100%使用綠電,當台灣企業履行綠電承諾,需求量將達到600億度以上。

儘管經濟部預估台灣綠電發電量將在2030年拚上900億度,但面對綠電的大量需求,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公開建議,政府應重新檢討綠電政策,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認為,綠能政策最重要的是「無碳的發電」,新的核能技術發展如小型核能發電(SMR),也可以是一種選項。

對於企業而言,不僅希望台灣不缺電,更在意綠電是否充足。目前台灣的能源政策,還有哪些困局需要關注並改進?

綠電達標延遲,減煤增氣行得通?

「整個能源轉型最主要的狀況是,按照原定的進度是落後的,增加綠電的速度與預期有落差。」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經濟部原先預估2025年綠電占比要達20%,如今最新下調為15.5%;換言之,至少要等到2026年,綠電占比才有機會達到20%的目標。

但問題是,綠電進度延遲造成的影響,還會延後燃煤發電下降比例的規畫:原先2025年燃煤占比期盼降到27%以下,如今燃煤能否降到30%都是未知,當減煤的速度不夠快,將連帶影響整體的減碳目標,以及地方空氣汙染議題。對此,趙家緯建議強化推動綠電的方案,彌補其中的落差,像是依據立法院會5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及早啟動配套措施,讓屋頂光電成為新建物的標準配備,有利於衝高光電的布建率。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 圖/趙家緯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 圖/趙家緯

 

「再生能源2022年占比才8.3%,不論2025年目標是20%、還是15%,能否達標都太樂觀。」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認為,再生能源的進度趕不上來,除了減碳困難之外,還會衍生出缺電問題。

要補足再生能源的延後、核電歸零的缺口,可觀察燃氣發電的發展情形是否如期在進度上,如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三接)因藻礁議題而延宕,2025年6月才會蓋好供氣;另外還有台電採購民營發電進度落後及尚未招標的案例,如台南九崴電廠天然氣電廠開發案,被地方居民及議會強烈反對。可見「減煤增氣」的能源轉型架構能否順利進行,仍需審慎檢討更完善的方案。

梁啟源也強調,當台商回流、高科技產業持續擴廠,電力需求量勢必將增加,為了避免缺電,彌補再生能源、核電、燃氣的發電量,最後還倚賴燃煤占比,只會惡化空汙及碳排的問題。他建議,既有核電廠應該要適當延役,才有更多時間及空間發展再生能源,以及減少燃氣、燃煤的使用占比,也可對照同屬獨立電網的日本及韓國淨零能源政策(2030年核能占比均達22%以上),或將核能視為過渡時期的綠能。

梁啟源 圖/蔡仁譯攝影
梁啟源 圖/蔡仁譯攝影

 

高成本易縮手,拚淨零從這3點做起

能源轉型除了供電的穩定,另一方面,還有減碳的關鍵。曾參與國家減碳制度發展的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表示,台灣碳權交易所的成立,正是希望與國際市場接軌,然而台灣現有的政策傾向「企業自己的碳自己減」,甚至踩在處罰企業的角度要求繳更多費用,碳交易、碳權如何成為有價值的世界貨幣也尚未明朗。當減碳的支出高於須繳交的碳費,對於想認真淨零的企業而言,減碳的動力將隨之減少。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 圖/陳映璇攝影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 圖/陳映璇攝影

 

「唯有減碳成本下降,才能讓整體減碳量能與效果大幅增加。」李堅明強調碳權機制有3個重點,第1,台灣要減少碳排,所有人要一起合作,否則將淪為口號;第2,碳權交易所的設立,必須要扮演台灣與國際之間良好的合作平台;第3,補助低碳科技及低碳經濟,鼓勵企業發展碳移除技術或直接碳捕捉,產生更多碳權。

台灣的淨零措施從自主減碳、購買綠電,來到了碳權交易,企業可自行排列組合,計算出合適的減碳成本,增加淨零碳排的靈活性。李堅明表示,當碳權機制經營得好,將會是台灣淨零碳排的機會與曙光。

責任編輯:蘇柔瑋

👉2023節能家電補助懶人包 購買攻略看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