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獨、台獨、民主共和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海峽兩岸自金門砲戰結束後,已有近70年無實際交戰駁火的情況出現。當然,戰爭並非只有短兵相接,也包含了情報、認知、文化等柔性攻勢。可回顧過去與近代的歷史,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但光從國際社會的角度來看待兩岸,卻又多了一種微妙的狀態:「一個國家內,存在兩個政權。」

雖然兩岸在1992年時曾有過共識,但畢竟距今已30年之久,所謂的九二共識是否符合如今的狀態,又或者需要一個新的共識,好讓兩岸人民的認知能夠重新建立。

在面對「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的言論,亦或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模糊立場,導致台灣社會出現了不同的政治取向:華獨和台獨。但都無法否定兩岸的漢族百姓,是源於同文同種的事實。

何謂「華獨」?即中華民國(台灣)。基於中華民國的法理主權,認為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只是因為國際政治的壓力,而無法獲得外交承認。這種主張,強調中華民國的歷史傳承與民主制度,並希望維持現狀,避免與中國大陸發生衝突。

何謂「台獨」?基於台灣的自決權,認為台灣應該建立一個新的國家,與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斷絕關係。這種主張,強調台灣的文化多元與民主價值,並希望追求正名,爭取國際承認。

然而,縱使對大陸存有情感的聯繫,或是反感的情緒;不論是支持「華獨」或是「台獨」,最終只會讓兩岸步入僵局。因為身處台灣的我們,仍要面對以下的現實:「持續遭受中國大陸在國際社會中的打壓,以及與日俱增的軍事威脅」,而這樣的日子,還能繼續多久下去呢?

以國際社會的觀點角度來看兩岸,他們更希望的是制衡與維持:制衡中國大陸的崛起,維持海峽兩岸的現狀。我們不妨從俄烏和以哈兩場衝突觀看,世界各國的不正面介入,是為了避免引發全面性的戰爭,同時也是防止全球經濟受到更廣泛的影響。顯然,對於西方世界而言,兩岸現狀的維持,也是為了避免整個亞太地區的武裝衝突,因為這並不符合國際社會所期盼的利益。維持,並非是消極的態度,而是一種正向的處理方式。可這對兩岸之間的進步真的會有幫助嗎?

曾有學者提出兩岸何不「走向民主共和」的主張,即United States China。不必拘泥於「一個中國」或「兩個中國」的框架,創造一種雙贏的局面,為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訂下基礎。當然,這是一個過於理想的主張,因為兩岸源自同文同種,但人民接受的制度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走向民主共和,或許是一個最好的選項、最佳的解答。可當牽涉到兩岸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社會、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時,或許現狀的維持,不僅符合國際社會的期盼,也是一種正向的選擇。可從魏晉南北朝來看兩岸的未來:在那外族入侵、戰火紛飛的時代,在經歷近四百年後,最終在隋唐兩朝,再次完成中華一統的決定因素在於:文化,以及民心所向。而民心,則是和平穩定、避免衝突持續。

兩岸只能耐心的等待,等候彼此人民素質的提升、文化隔閡的消除、台海的和平穩定發展。這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但,我們應該有信心,也應該有耐心,相信兩岸的認知,最終會走向民主共和的方向。(作者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