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諸城話古琴/張崇光

張崇光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古代最受尊崇的撥弦樂器。

諸城歷史悠久。我國西漢初年置東武縣,隋朝改稱諸城,唐、宋、元代屬密州,州治在諸城,諸城亦稱密州。

這是一片文以地興,地以文傳的熱土。走出了中華道德始祖虞舜,懂鳥語、設館授業的孔子佳婿公冶長,金石學家趙明誠,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濃墨宰相、廉吏劉統勳和劉墉父子,天下文官祖、一代帝王師竇光鼐等先賢大儒,都曾經照亮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的天空。近代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民主革命先驅路友於,文學鉅子王統照,詩壇泰斗臧克家,人民劇作家孟超,曲苑領袖陶鈍,電影學家崔嵬、李仁堂,紅色作家王願堅、王希堅等邑地楷模,讓諸城歷史文化的長廊更加光彩奪目。

諸城派古琴在豐厚的文化土壤中誕生,成為我國古琴的發源地。相傳四千三百多年前,出生於諸城的虞舜就精於制琴。《禮樂-樂記》中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因而制樂,以賞諸侯。”後來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根弦,形成了現在的七弦琴。幾千年來,西漢、唐、宋、元、明、清均有琴人湧現,到清末,由“琴史五傑”王既甫、王冷泉、王心源、王心葵、王賓魯為代表的一批著名古琴演奏家與斫琴工匠把古琴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諸城古琴這一流派。1908年諸城派琴師王賓魯經梁啟超引薦,被聘為南京高等師範學院古琴師。1918年一代國學大師章太炎把諸城派古琴大師王心葵先生推薦給了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被聘為北大樂理研究會國樂導師,從此在我國開創了古琴進高等學府的先河。

諸城派古琴(也叫琅琊派古琴)長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寓意天圓地方。十三徽象徵十二個月,其中中間的大徽代表君,象徵閏月。有泛音、散音、暗音三種音色,象徵天、地、人和。諸城派古琴重在內不務外表華麗,以其淳樸渾厚的風格,剛中帶柔、密中見疏,一氣流轉、空靈回蕩的曲調在眾多流派中獨領風騷。嘉慶年間曆城(今濟南)毛式郇先生的手稿《龍吟館琴譜》抄錄的八首曲目為諸城派之祖譜。此譜原為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收藏,現收藏於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現今流傳的有王冷泉輯藏的《琴律正譜》,王既甫、王心源、王秀南祖孫三代相傳的《桐蔭山館琴譜》,王露輯訂的《王鶴軒琴譜》。在眾多琴曲中,《長門怨》《秋風詞》《關山月》是諸城派獨有的琴曲,在其他流派琴譜中均未記載。

隨著歷史文化的傳播,中國古琴走出國門。1977年美國“旅行者”太空船上攜有精選的人類藝術代表作,其中唱片每120分鐘播放一遍中國古琴曲《流水》,希望通過它實現人類與外太空高等智能生物的心靈溝通,被稱為地球人類的身份證,足見古琴的地位與作用。諸城派古琴以其獨特的琴曲加之自身悠久的歷史,在全國古琴各流派中獨佔鰲頭,於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古老的東方琴韻,綿延幾千年風雨滄桑,而今融入了世界大家庭。

諸城派古琴其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崇高自然的審美理念,與人們的心靈息息相通,已經成為諸城文化的一張名片。

今天的諸城,走進琴社琴館,走進校園,走進社區,在音樂演唱會,在雅集會所,在自家小院,那一聲聲扣人心弦的琴聲,那一聲聲久違了靈肉的顫音餘韻,足以讓一雙雙清澈幽深的眸子為之一亮,然後是那晶瑩的淚珠滾滾而下,這是源自生命本真的一份感動,一份今生渴慕抵達的聖境。更有文人雅士,在小溪河畔,在廟堂之上,在茅屋柴園,在樹蔭之下,焚香沐浴,將心頭的《漢宮秋月》《長門怨》《秋風辭》,在指尖一一訴說。琴聲寂靜,淚濕衣衫,熏香飄過,琴弦切割著這絲絲煙縷,仿佛輕輕歎息悄然入耳。

在歲月的行旅上,不管你學富五車,還是布衣桑農,只要難眠時思戀這故園,夢中親吻著這熱土,那綿厚的琴聲,不管相距多遠,似乎從歷史的長廊中慢慢走來,讓俗世裏的浮躁隨風而散,一如九百多年前貶諦諸城的蘇軾,在超然臺上,面北對著舜帝的廟堂深拜長揖,恭順地請出古琴,一曲《韶樂》,然後高吟“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現如今,放眼祖國的大江南北、東海西域,到處傳遍諸城派古琴那美妙的音韻,留下一幅幅撫琴吟唱的畫面。人們更看到,諸城派古琴作為中國文化交流的使者,已走進了日本、義大利、新加坡等國的音樂殿堂,在世界樂壇上綻放光彩。

古琴音樂風流雅致,盛世之下,何不邀三五知己,一人撫琴,幾人品茶,傳承了文化,陶冶了情操,可謂悠閒舒適至極。

這正是諸城派古琴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