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媽媽健康 從預防骨鬆開始

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骨鬆患者也逐年增加,尤其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速度會迅速上升。根據統計,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高居亞洲第1,最嚴重的情況將導致失能、臥床。今天是母親節,為關心廣大母親的健康,專家提醒民眾多留意長者的骨密度,及早篩檢、及早介入。如為服用類固醇、患有糖尿病及甲狀腺亢進者等高危險群,都要特別留意。

骨鬆的初期症狀不明顯,因「駝矮痛」與老化的症狀類似,許多人往往要等到骨折發生,才發現骨質疏鬆症。根據調查,骨鬆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之一,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區第1名。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黃兆山指出,骨鬆性骨折一旦發生,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尤其是髖部骨折後造成臀部的疼痛而無法移動,以致長期臥床,容易產生褥瘡、肺炎、尿道炎、靜脈炎、營養不良、憂鬱症等,嚴重者甚至會失能、臥床。

髖關節骨折發生後,1年的死亡率更高達2成2。骨質疏鬆性骨折1年內,約有4成5的長者會再次骨折,二度骨折將導致死亡風險增加。黃兆山提醒民眾,老化並非骨鬆唯一的風險因子,若是患有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亢進或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有極高的可能導致骨鬆,不可不慎。

若為骨鬆高風險族群,黃兆山建議及早進行DXA檢測,了解骨密度情,及早篩檢及介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祕書長戴大為也建議,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以快速提升骨密度,避免骨折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