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專欄】翻轉命運的資格考季節到了!

高爾夫美巡賽資格考將於2月14至17日即將進行最後決戰。(Photo by Stan Badz/PGA TOUR)
高爾夫美巡賽資格考將於2月14至17日即將進行最後決戰。(Photo by Stan Badz/PGA TOUR) (Stan Badz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漸進尾聲,各大巡迴賽陸續封關,並決定了哪些選手可以獲得明年球季的種子權和先發地位,不過名列前茅的落選者也不用太恢心,好歹還有「補考」,這就是每年球季結束後緊接登場的資格賽。

當然,對於更多非會員選手來說,資格賽則是直接敲開大門的機會,而且更讓人充滿期待的是,停辦10年的美巡賽資格考終於在今年重新啟動,12月14至17日即將進行最後決戰。

美巡賽上回敞開資格賽大門已經是2012年的陳年往事,此後光巡賽成為選手前進美巡賽的主要途徑,除非像Jon Rham(霍恩‧拉姆)和Collin Morikawa(柯林‧森川)那樣,分別賺取足夠的聯邦快遞盃積分或和直接贏得單站冠軍,或者像Viktor Hovland(維多‧霍夫蘭)通過光巡賽總決戰,或者像Ludvig Åberg(路德維希‧艾伯格)幸運遇上PGA TOUR University presented by Velocity Global(美巡賽大學排名)榜首直升美巡賽的方式,否則最多只能先考取旗下的光巡賽。

隨著美巡賽資格考復辦,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的機會來了,不過這場英文名為PGA TOUR Q-School presented by Korn Ferry的4階段測試競爭激烈,只有前5名(含並列)才能取得2024年球季的一席之地,比11年前足足少了22張門票。

巧合的是,和美巡賽的敵對陣營利夫聯賽,也在今年首度推出類以資格賽性質的LIV Golf Promotions Event(利夫高爾夫推進賽),剛好安排在美巡賽前一週舉行,屆時將誕生3位幸運兒。

也就是說,對於那些剛轉職業或其他在小巡迴賽歷練的選手來說,這個歲末至少有8個勇闖大舞台的機會:保障年收入50萬美元的美巡賽和150萬美元的利夫聯賽。

只能說利夫實在是太前衛性了,連資格考的設計也是如此,總獎金媲美世巡賽水準的150萬美元之外,最多只打4回合,但3天3階段的過程更加殘酷,只要一天沒打好,完全沒有彌補錯誤的空間,不過參賽職業選手穩獲5000美元,業餘選手無論成績如何,都能拿到1000美元。

相較於美巡賽的傳統比桿累積制,利夫的前兩階段為單回合淘汰賽,首回合取20名選手晉級,接著第二回合加入其他豁免者,所有人成績重新計算,最後取20人進入壓軸的36洞馬拉松決戰,成績再次重新計算,前3名獲得利夫資格,外加20、15和10萬美元的豐厚報酬。

利夫就是利夫,資格賽和其聯賽精神一樣:人人有獎!這自然又是一場封閉式的賽事,擺明繼續和幾個月前否決他們申請加入的世界排名(OWGR)對幹,而非像其他巡迴賽開放給所有選手參加。

這場利夫所謂的「推進賽」,某種程度就是一場邀請賽,第一階段參賽者主要包括亞巡賽國際系列賽獎金榜前40強的25位選手,業餘世界排名前40強的15位選手和有納入利夫聯賽的全球排名系統(TUGR)前300名的30位選手,另有日本、韓國、澳洲和南非巡迴賽球王和一些業餘重要賽事冠軍等。

少數人可以從第二階段出發,例如2位業餘世界排名頂尖高手、亞巡國際系列賽2至8名,世巡賽和光巡賽年終前30名各5席,2022和2023年美、世巡賽單站冠軍、過去5年的萊德盃和總統盃參賽者、過去5年大賽冠軍,利夫落選者(沒有合約)和全球排名150強的15位選手,以及利夫邀請選手。

顯然,利夫試圖召攬更多人才,不過從日前公佈的參賽名單來看,只能吸引到美、世兩大巡迴賽一些喪夫種子權的失意客,頂尖業餘選手的報考狀況也不踴躍,其投資的亞巡賽成為主力陣容,總計第一階段共有59人,包括以亞巡賽國際系列賽25名取得資格的我國選手李玠柏,第二階段則為14人,包括現年46歲的前PGA錦標賽冠軍Jason Dufner(傑森‧達夫納)。

不管怎樣,對於很多沒有懷抱美國夢或年紀老大不小的選手來說,特別是亞太地區,多了一場150萬美元的保證收入比賽,不參加白不參加,更何況萬一打進前3名,除了至少進帳10萬美元,明年還有很多12萬美元起跳,甚至一役大賺400萬美元的機會。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