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拉丁裔傳統月 看美國文化熔爐

9月15日是中美洲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與尼加拉瓜等五個國家的獨立紀念日。1988年美國總統雷根將原本一週的慶祝活動延長到10月15日並稱之為「西語裔/拉丁裔傳統月」(Hispanic/Latino Heritage Month)。 「American Dream」吸引了世界各地移民到美國圓夢。冷戰結束後,美國頒佈了新《移民法》,增加了技術移民的比重,並新添投資移民與多樣化移民這兩項類別;一方面吸引外國資本流入,另一方面保持美國移民成分的多樣性,展現美國海納百川的胸懷與氣度。有學者認為,全世界的優秀人才都自然地流向美國,只要這個趨勢不變,美國不可能衰落。 美國夢為美國帶來了豐沛的資本與多樣的文化,同樣地也為原本就已嚴峻的種族問題,憑添了更多的隱憂。已故政治學者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他撰寫的《誰是美國人?族群融合的問題與國家認同的危機》一書中認為美國正陷入一場族群衝突。他指出,當前美國傳統社會面對最嚴重的挑戰來自拉美裔移民,尤其是墨西哥人。理由是墨裔移民對融入美國社會缺乏興趣,他們不求成功,多半不願學英文因此教育水準落後其他族裔。更糟的是他們也不接受由盎格魯裔新教徒所創、代表美國國家認同及政治文化基石的那套基本價值。 因為新移民不斷移入,美國國內的種族樣態出現了變化。長期在美國居支配地位的「黃蜂族」(WASP)--盎格魯薩克遜白人新教徒,在歐巴馬當選總統後已不再獨佔政經鰲頭。根據2012年底公布的美國人口普查結果預測,到2043年白人將不再是美國的多數族裔。到2060年,會有約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是西語裔,美國逐漸走向非黃蜂社會已是不可逆的趨勢。由於拉丁裔與新移民的快速成長,在未來的30年中,美國社會的族群比例更將出現反轉,也就是原本的少數族群將會超過非拉丁裔的白人,成為美國社會中的多數。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13年2月初發表題為《第二代美國人:移民成年子女概觀》的報告中指出,若按照社會經濟成就標準衡量,美國移民的第二代在教育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的整體水準。第二代移民的父母中有許多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量湧入美國的移民,西語裔與亞裔美國人約占此一群體的半數,他們比美國人更重視勤奮工作與職業成功,甚至很可能把自己看成一個「典型的美國人。」 2013年1月3日就任的第113屆美國國會議員,其中就有38位拉丁裔成員,包括3位參議員與35位眾議員。3位參議員都是古巴裔,分別是佛羅里達州的盧比歐(Marco Rubio,共和黨)、德州的克魯茲(Ted Cruz,共和黨)與紐澤西州的梅南德茲(Robert Menendez,民主黨)。 美國的外交政策中受拉丁族裔影響最大的有二,其一是與古巴的關係。由於佛羅里達州的代表人票高達27張,僅次於加州、德州與紐約州,因此美國對古巴的政策在總統選戰中總難避免地淪為民粹外交。2013年歐巴馬在連任就職典禮上特別邀請其父為古巴流亡人士的詩人理查•布蘭科朗誦他創作的新詩。其二是對墨西哥的關係,主因是移民引發的問題。至於歐巴馬於2011年6月訪問波多黎各其目的當然是為吸引拉丁裔選票。上一位訪問波多黎各的美國總統則是1961年的甘迺迪。 由於美國拉丁族裔人數快速成長,無論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都日益擴大,大學校園亦紛紛成立相關系、所及研究機構。至於在普羅文化方面,如2012年再度推出的經典歌舞劇《艾微塔》榮獲東尼獎,又如以墨西哥民權領袖凱薩.查維斯(Cesar Chavez)舊片新拍的傳記電影《查維斯》,再如結合墨西哥玉米餅與北京烤鴨的《幸運月亮》餐廳在紐約開張,凡此種種都顯示拉丁族裔對美國文化的影響已勢不可擋。 ※ 本文同步於中央廣播電臺「臺灣觀點」節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