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走過二十五年,WGC系列賽即將謝幕!

Tiger Woods。(Photo by Stan Badz/PGA TOUR)
Tiger Woods。(Photo by Stan Badz/PGA TOUR) (Stan Badz via Getty Images)

時間拉回到1990年初期,當時統治世界排名的澳洲名將Greg Norman(葛瑞‧諾曼),認為球迷每年不應該只有在四大賽才能觀賞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高手同場競技,所以提出世界巡迴賽的概念,而且為了增加賽事張力和電視轉播吸引力,每場總獎金三百萬美元,冠軍獨得六十萬美元,最差也有三萬美元進帳。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數字實在微不足道,不過如果對照諾曼在1994年拿下的THE PLAYERS Championship(球員錦標賽),僅僅贏得兩百五十萬美元中的四十五萬美元(今年剛好各多一個零),你就知道全新賽事的奬金規模和話題有多大,選手自然樂觀其成。

然而,美巡賽執行長Tim Finchem(提姆‧芬謙)強烈反對,特別是看板人物之一的Arnold Palmer(阿諾‧帕瑪)公開指責世界巡迴賽在「搗亂」,接著也就更有底氣宣佈所有會員選邊站,否則喪失美巡賽資格,就像多年後Jay Monahan(傑‧莫納罕)全面封殺參加LIV Golf League(利夫聯賽)的選手。

更讓諾曼感到委曲的是,其原始計劃幾乎被美巡賽照單全收,後來發展成大家熟悉的World Golf Championships(世界錦標系列賽,簡稱WGC):小編制陣容,沒有淘汰,參賽選手保證收入,不過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職業高壇九大賽,就在諾曼二十年多後成功上演的「大白鯊復仇記」後,即將隨著本週的World Golf Championships-Dell Technologies Match Play(世界比洞賽)結束而謝幕。

原來為了強化世界各地選手的競技,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GA Tours(國際高爾夫巡迴賽聯盟)於1996年正式成立,會員成員包括美國、歐洲、日本、澳洲、南非和亞洲巡迴賽,並決定舉辦世界性的高爾夫比賽,1999年正式定名為WGC系列賽,分別為Accenture Match Play Championship(埃森哲比洞賽)、NEC Invitational(日本電氣邀請賽)和American Express Championship(美國運通錦標賽),隔年加入了雙人團體賽的World Cup(世界盃),形成「四大賽」。

在世界球星大駕光臨的情況下,贊助商更願意提供五百萬美元的總獎金,那一年和球員錦標賽平起平坐,不過冠軍獨得一百萬美元(世界盃為兩人平分),硬是多了十萬美元,並被美、歐兩大巡迴賽認可,同時保障亞洲、澳洲、日本和南非巡迴賽名額,成為僅次於五大賽的全球性賽事。

隨著世界盃在2007年退出WGC系列賽,一度只剩三大賽,但上海的HSBC Champions(冠軍賽)在2009年加入陣營,重新回到「四大賽」的陣容,打造了「比洞賽」、「錦標賽」、「邀請賽」和「冠軍賽」四種不同的比賽名稱,差別在於前面的贊助商會換人。

WGC系列賽剛好誕生在Tiger Woods(老虎‧伍茲)的巔峰期,生涯的八十二座美巡賽冠軍高達十八勝貢獻於此,其中光在Firestone Country Club(火石鄉村俱樂部)就八度高舉邀請賽冠軍盃,另外帶回七座錦標賽,可惜遲遲未能添得上海冠軍賽,不過2000年和David Duval(大衛‧杜拜)聯手笑傲世界盃。

擁有六勝的Dustin Johnson(達斯汀‧強森)成為史上唯一完成「生涯大滿貫」的選手,另外Phil Mickelson(菲爾‧米克森)、Rory McIlroy(羅瑞‧麥克羅伊)和Geoff Ogilvy(喬夫‧歐葛維)各得三勝,麥克羅伊獨缺世界錦標賽。

2020年的新冠疫情似乎敲響了WGC系列賽的喪鐘,上海的世界冠軍賽從此再也沒有重新啟動,而世界比洞賽雖在隔年恢復舉行,不過Workday Championship at The Concession(世界錦標賽)和FedEx St Jude Invitational(世界邀請賽)雙雙進行告別秀,最近兩年只剩世界比洞賽獨自撐場。

最致命一擊無疑是諾曼領軍的利夫聯賽豪華成立,美巡賽推出高階指定賽事迎戰,場場總奬金兩千萬美元起跳,明年將改為無淘汰的小編制陣容,WGC系列賽更加沒有存在價值,何況比洞賽原本就不利於電視轉播(頂尖球星提前落馬),走入歷史洪流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