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專欄】麟洋配「絕無僅有」的奧運雙金、戴資穎當年選擇的遺憾和高貴,他們的歷史地位該擺在哪裡?

沒有世錦賽,沒有世界第一,沒有亞運金牌,缺少幾乎所有指標性統治數據和成就,但有兩面奧運奧運金牌。你會去怎麼去評價這樣一個羽球組合?

2024年巴黎奧運男子羽球雙打金牌組合,李洋與王齊麟。(Photo by Arun SANKAR / AFP) (Photo by ARUN SANKAR/AFP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巴黎奧運男子羽球雙打金牌組合,李洋與王齊麟。(Photo by Arun SANKAR / AFP) (Photo by ARUN SANKAR/AFP via Getty Images) (ARUN SANKAR via Getty Images)

「麟洋配」的故事是傳奇的、難以被複製的、也是有些詭譎的,他們的高度是男雙最高、最高的巔峰,可他們的寬度非常窄,就像是一個下半身被打掉的艾菲爾鐵塔一樣。我們從來沒有在整個羽球界看過同樣的情況,放眼到其他球類項目,桌球女單金牌陳夢雖然沒有大滿貫,但拿過世界第一,世界盃、世錦賽也都有亮眼成績,只是沒有拿下冠軍而已。

像麟洋這樣突然且只在奧運爆發的情況,從未見過。

怎麼去評價這樣的一個生涯?在公開賽他們幾乎很難進4強,4座巡迴賽冠軍都是在奧運年週期前後拿到的,一到大賽就爆發。看看在奧運輸在他們手上的組合:Hendra Setiawan/Mohammad Ahsan、Kevin Sanjaya Sukamuljo/Marcus Fernaldi Gideon、李俊慧/劉雨辰、渡邊勇大/遠藤大由、Kim Astrup/Skaarup Rasmussen、劉雨辰/歐烜屹、保木卓朗/小林優吾,都是取得了成就輝煌的男子雙打組合。

但麟洋配在東京奧運輸給Satwiksairaj Rankireddy/Chirag Shetty之後,打了一波12連勝,在這個比賽再也沒輸過了。

麟洋為什麼大賽這麼強?其實東京和巴黎的軌跡是相似的,他們在艱難爭取資格的過程中,調整到一個巔峰狀態,而他們兩人的峰值是很高的,高到可以和當今第一流的雙打組合匹敵,而短期賽事就是比誰當下狀態更好。

王齊麟。(Photo by Rob Carr/Getty Images)
王齊麟。(Photo by Rob Carr/Getty Images) (Rob Carr via Getty Images)

以中國傳球名將蔡贇的說法是:在這種大賽的壓力下,打到比賽的關鍵分,擋網等控制細節很容易「手緊」,質量容易下降,如此防守控制型的打法,就沒有那麼好發揮了,因此強力進攻型的打法就會佔上風。所以要放手去進攻,大家都是頂尖的,你要去壓迫對手,不能去等失誤,這樣很容易讓自己打悶掉。

蔡贇自己就是出色的控制型前場,所以他的話應該沒有偏袒的成分在,我們看過去大賽上,特別是男子組,笑到最後的常常都是簡單粗暴的體能怪物,就是拉吊輪轉突擊,男單就是要有一支夠水準的大砲,之前的傅海峰、基多都是這樣的怪物,王齊麟也是殺球質量可重可尖的好手。

另一點,這種大賽節奏的調控很重要,對手殺順了、每一顆都能擋回來時你怎麼去破壞他們的狀態?Setiawan在這方面就很強,他在網前能硬能軟,掐在對方的軟肋上讓人有力使不出。

梁王就是在比賽後段讓麟洋打得太舒服了,雖然場面上是互有來回,但在李洋/王齊麟都來到一個準備衝刺到終點的情況下,你應該要做得是堵住他們的火車頭,緩和一下節奏,讓場面慢下來。

而這也是雙李配和麟洋配之間本質上的一個差異,其實李哲輝的運動能力是不輸王齊麟的,甚至還要更好,雙李配的賣點就是高速拉掉輪轉,平抽擋製造機會後猛扣,永遠處於一個沸騰的狀態。他們兩人處於最佳狀態時,有點像金牌戰的王昶/梁偉鏗,什麼球都擋得回來,逮到機會就是扣板機。這種打法上限是很高的,全程不減速。但你總會有狀態掉下來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打一些戰術、耍一些心機,王齊麟雖然有時候技術沒有那麼細膩,但他這方面是有更多儲備的,發接發也更好,在相持拚不過時,可以爭取在前三拍解決戰鬥。

總之,大賽就是吃身體條件加吃心理素質,這個放諸任何運動項目皆然。

這是麟洋配的優勢,而他們也把握住了自己的機會,趁著那扇窗口開著時,衝到了目標。

李洋。(Photo by ARUN SANKAR / AFP) (Photo by ARUN SANKAR/AFP via Getty Images)
李洋。(Photo by ARUN SANKAR / AFP) (Photo by ARUN SANKAR/AFP via Getty Images) (ARUN SANKAR via Getty Images)

那麼,麟洋目前的歷史地位可能在哪?如果不唯冠軍論來說,麟洋的基底確實不厚,我們不能假裝短期賽不會受一些變數和運氣成分左右,所以儘管奧運男雙連霸是史無前例的成就,但麟洋在巡迴賽並沒有展現過統治力,這些也要參考進去,否則以這種不夠客觀的評價方式,那麼戴資穎的生涯就要失色很多了。

將他們放在Setiawan/Ahsan以及蔡贇/傅海峰之後,應該是恰當的,最低史上前三,最高可直達第一。大概如是。

而生涯軌跡幾乎與麟洋相反的,就是戴資穎了。

她拿了所有可以拿的單項成就,但獨缺奧運會和世錦賽金牌。

戴資穎的生涯已經進入謝幕環節,所以這是一個比較恰當的時間點去審視她整個生涯。顯然,她是馬琳(Carolina Marin)之後最成功的女子羽球單打選手,同時代的陳雨菲和山口茜都登上過世界第一,但從沒有一人接近她的214周球后在位時間;她是史上最佳的巡迴賽球員之一,累計拿下32冠,其中很多是在2018年改制為世界巡迴賽後所獲得。

但戴資穎在大賽上的表現以她的層級來說,達到的上限並不夠高。生涯沒有拿過世錦賽和奧運會的冠軍,仍是其輝煌生涯的一個小缺陷。

從技術層面來說,小戴是羽壇獨樹一幟的控制型打法,手法和時間差之多變,假動作和二次啟動在一場比賽中使用的次數之多,實際上就連號稱是她的「鏡子」的依瑟儂(Ratchanok Intanon)都不接近。

這種打法讓她在巡迴賽取得非凡的成功,因為在當今羽壇打法男子化的情況下,她的技術遠超她人,在處於最佳狀態下是無人可匹敵的。然而,戴資穎的節奏控制型打法,在高水平、壓力大的奧運和世錦賽上卻很難完全達到理想狀態,很容易因為該場比賽的手感、場地風向、對手打法、心理壓力等等而被影響。

戴資穎。(Photo by Luis TATO / AFP) (Photo by LUIS TATO/AFP via Getty Images)
戴資穎。(Photo by Luis TATO / AFP) (Photo by LUIS TATO/AFP via Getty Images) (LUIS TATO via Getty Images)

戴資穎常常在比賽中出現連續大量丟分的情況,在她這種高等級運動員中很罕見。進入一場勢均力敵戰鬥,她缺乏一擊斃命的手段來拿下關鍵分,這是她打法風格上的一個缺點。

然而打法選擇沒有對錯之分,每一種球風都有優缺點,戴資穎生涯來到這個位置,基本上也沒必要去針對她的技戰術去雞蛋裡挑骨頭。

而且,拿下大賽冠軍本來就需要一些機運。戴資穎曾經有過這樣的機會,但最接近的那次,她選擇放棄了。

這很有意思,也很動人。

戴資穎的巔峰是在里約奧運後的一年開始的,然後在2017年迎來成績爆發期,結合當年世大運她選擇不打世錦賽回國帶動羽球成績,讓她個人國內聲望和受喜愛程度來到頂峰。

要記得,2017年她囊括了8座單項冠軍,參加49場比賽、贏下45場,勝率逼近9成。

2017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世錦賽,是她生涯最好的一次機會去取得世界冠軍頭銜。但她選擇了世大運。這個選擇讓世界震驚,而且不解,因為這兩項賽事的等級和價值並不接近。

而我們在7年後回首,那確實就是她生涯最大的一個缺憾。在台灣很少人對於「GOAT」進行深度討論,但在國外這種討論很熱門,而冠軍被分為三六九等,世大運冠軍的價值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記。

我相信戴資穎是在乎的,因為世大運那時我就在場。奧原希望摘下女單冠軍時她不可能沒有一絲苦澀的感覺。

但這就是選擇。無論這個選擇是否承受著一些來自外界的壓力,無論她做這個決定時是否有一絲苦澀和無奈,但戴資穎就是做出了選擇,而且承擔了那個選擇必要的犧牲。

這就是一種英雄主義。

它讓戴資穎的生涯變得更人性、更值得尊敬。而當我們回首台北世大運,會發現它對於許多選手的生涯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節點,台灣體壇在那之後迎來爆發,取得了很多進展。

這就是小戴那一冠的價值,它可能不如奧運冠軍那樣在個人生涯中那麼閃耀,但對於一個國家和代表隊的意義來說,不低於任何冠軍。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