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專欄】離開正式項目後再回歸 高爾夫里約重返五環戰場
為了推廣高球運動,發展高球人口,IGF(The International Golf Federation;國際高爾夫聯盟)積極遊說「高爾夫球重返奧運會」,2009年10月9日,國際奧委會(IOC)第一百二十一次全會,以63比27票,2票棄權,正式將高爾夫列為2016年奧運項目。2024年8月的巴黎奧運會,台灣預計將會有2男、2女,4位高爾夫球員出賽。
1904年的美國聖路易奧運,當時高爾夫球競賽共有77位選手參加,其中74位是美國選手,3位加拿大人,總計發出7面獎牌,結果加拿大選手George Lyon(喬治‧里昂)拿下採用比洞賽的金牌,其他6面獎牌全由美國包辦,包括團體的金、銀、銅(個人為並列銅牌)。
高爾夫球後來離開了4年一次的奧運會,每年的The Masters Tournament(名人賽)、U.S. Open(美國公開賽)、The Open Championship(英國公開賽)和PGA Championship(PGA錦標賽)四場大賽成為年度重要話題。
隨著高爾夫的普及性和國際化,世界各地各自發展屬於自己的巡迴賽,每年的四大賽雖然重要,但高爾夫該不該重返奧運,成為關心高球運動發展的意見領袖思考的議題。
對於一些職業選手,奧運某種程度像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不過五環旗有其魅力,因為許多人都知道奧運,卻不認識高爾夫,所以加入奧運會行銷高爾夫,讓一些東歐運動大國,像是俄羅斯,以及其他還是高爾夫沙漠的國家,進一步種下高球幼苗,絕對有助於未來在全世界的高球人口發展。
高爾夫成為奧運項目後,確實引起台灣體育主管單位的注意,並以國家政策主導發展,擬定奪牌計劃,進而增加高爾夫人口。另外也改變了國人對高爾夫的看法:原來打高爾夫也能為國爭光,奪牌還能領取國光獎金,兩者對高爾夫在台灣的發展都是絕佳好事。
2016年里約奧運會,身披不列顛王國(英國)米字旗戰袍出征的Justin Rose(賈斯汀‧羅斯)成為112年後,首位贏得奧運金牌的選手,瑞典名將Henrik Stenson(亨瑞克‧史坦森)奪得銀牌,Matt Kuchar(馬特‧庫查)為美國隊拿下一面銅牌。
南韓女將Inbee Park(朴仁妃)以女子奧運金牌為自己的高球生涯寫下最高榮耀,韓裔紐西蘭女將Lydia Ko(高寶璟)獲得銀牌,中國一姊馮珊珊摘下銅牌。
因新冠疫情延到2021年舉行的Tokyo 2020 Olympic Golf Competition(2020東京奧運高球賽),男子賽方面,台裔美國選手Xander Schauffele(山大‧蕭佛利)贏得奧運金牌。轉籍至斯洛伐克的前南非人Rory Sabbatini(羅瑞‧沙巴提尼)奪得奧運銀牌。
因為並列第三名有7人,罕見的在高球賽看到「第三名」延長賽。出身苗栗苑裡、全國花園鄉村俱樂部的台灣選手潘政琮,在第四次延長賽,拿下台灣第一面高球奧運銅牌。
女子賽戰況,時任世界球后的Nelly Korda(奈莉‧柯達)為美國隊再奪一金,寫下男女雙金的絕佳成績。奧運男子高球賽出現7人銅牌戰,女子賽則上演了銀牌之爭。日本高球好手稲見萌寧在延長賽的第一洞保帕,戰勝來自紐西蘭的Lydia Ko,替熱愛高球運動的奧運主辦方日本至少留下一面銀牌。
今年夏天在Le Golf National(國家高爾夫球場)進行的巴黎奧運賽,和之前的里約熱內盧及東京一樣,男、女子組各有60個名額,進行4回合72洞的比桿賽,不過4年後在Riviera Country Club(里維拉鄉村俱樂部)登場的洛杉磯奧運可能會有所調整。
日前傳出2028年的洛杉磯奧運有意在男、女子組賽事中間安排兩天的混合賽,主要原因是國際奧委會並不贊成在一場比賽中頒發兩面獎牌,例如像利夫聯賽和NCAA或亞運那樣,將個人合併成團體成績計算,所以才提議另外進行一場比賽。
如果確定要舉辦男女混合團體賽,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有多少國家能夠組成球隊,然後才是賽制,其中一個選項是由36洞的4球賽決定,另一個就是同樣兩天,但先打4球賽或2球賽,接著男、女各有1回合的個人賽,合計54洞成績,這也是夏季青年奧運(Summer Youth Olympics)在2014年首度採取的賽制。
如果奧運真的增加男、女混合賽,屆時就有機會看到Scottie Scheffler(史考提‧薛夫勒)搭配柯達的超級組合,而台灣將會是誰搭配誰參賽,將會是國人關心的話題。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