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專欄】高爾夫「球」

高爾夫球。(圖片來源:羅開Golf)
高爾夫球。(圖片來源:羅開Golf)

高爾夫運動組合4元素:「高球場、球桿、球與球員。」4者之間缺一不可。就像汽車的4個輪胎,只要缺一輪,就無法成行。靜靜停在地上的「高爾夫球」,只有球員持桿揮擊,才能前往果嶺進洞。「高爾夫球」雖然不像球場、球桿,球星3者有許多話題討論,但是從古至今,仍有不少演化,值得一談。

根據高爾夫規則,合格的高爾夫比賽用球,必需符合重量、尺寸等相關規定:一般來說,球的重量不得超過1.62盎司(45.93公克),球體直徑不得小於1.68英吋(4.267公分),另有球體之設計、初速與全部距離之標準的規範。

從古老時期的持棍敲打「石頭」、「木刻球」、到「皮革內塞進羽毛」,然後近代進化到「橡膠球」。

1980年代的比賽球為纏線球(Winding Ball),最中心層的球心,材質通常為橡膠或是液體,第二層用橡膠線反覆捲繞成為球體,最外面一層天然橡膠(Balata)、或合成樹脂(Surlyn)的外殼。

業餘球友打的兩層球(Two Piece Ball),內層是反彈性極強的合成橡膠,加上不易損傷的Surlyn外殼。

三層球(Three Piece Ball)於球心與外殼間,填入一層中間層。科技日新月異,四層球(Four Piece Ball)與五層球的科技球問世,廠商大力宣傳:球能飛更遠、上果嶺還能停球,加上外殼密密的小球洞(Dimple),仔細想想,每顆球還真的都是學問呢?

至於球友認知的「好球」,通常是指職業選手贏得大賽所用的球。其中以「好球四大天王」TaylorMade(泰勒梅)、Titleist(泰特利斯)、Bridgestone(普利司通)與Srixon(史力勝)最為出名。

透過贊助職業選手,在比賽成績榜選手名字後方露出品牌名稱,Titleist PRO V1系列成為熱銷商品。也被認為是選手級別的比賽球。而台灣球友俗稱「大B」的Bridgestone B系列,則因為有超級球星Tiger Woods(老虎‧伍茲)代言,讓Bridgestone Tour B透得虎迷的支持,成為球友認知的好球。

另外,今年最熱門的比賽球,當然就是世界球后Nelly Korda(奈莉‧柯達)最近7戰6勝,寫下連勝紀錄的TaylorMade TP5,除此,前世界第一Rory McIlroy(羅瑞‧麥克羅伊)連續贏得紐奧良菁英賽與富國錦標賽讓TaylorMade火上加火,成為最熱門的巡迴賽用球。

而主打歐洲市場、與日本女子選手最喜歡的Srixon Z-STAR,在愛爾蘭名將Shane Lowry(山恩‧羅瑞)高舉英國公開賽葡萄酒壺獎盃、松山英樹(Hideki Matsuyama)穿上名人綠夾克後,在四大賽冠軍榜添得殊榮,成為球友認可的「好球」家族。

其實,初學者最適合的好球,應該是所謂的「魯蛋」,這是指在高球用品專賣店販售的二手球。因為初學者下球場打球,還沒有分辨出球皮材質跟桿面凹槽的齒輪互動,小白球就已經滾進水池或山谷,這樣用一打幾千元的好球,說實話,的確是有點浪費了。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