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B/正義鷹大俠】《封館報報》球隊間的收益分享與選手何干?勞方堅持改變的3大理由

亞特蘭大勇士奪下2021球季冠軍。(Photo by John Adams/Icon Sportswire via Getty Images)
亞特蘭大勇士奪下2021球季冠軍。(Photo by John Adams/Icon Sportswire via Getty Images) (Icon Sportswire via Getty Images)

文/正義鷹大俠(訂閱《MLB星系》,享受更多MLB專業好文)

MLB美職自從去年底舊版勞資協議(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s,簡稱CBA)到期、代表球團的資方選擇封館至今,造成的影響諸如球員簽約停擺、官方無法使用選手肖像、春訓甚至新球季可能延遲…等議題,相信球迷已經不陌生,對於勞資雙方的協商要點也時有所聞。簡言之,重點還是在於球員方試圖於新版的勞資協議中拿回多年來因資方操作而導致縮減的收益分享。

在目前資方仍堅拒談判,導致協商延宕、甚至有意搬出政府調停的幾項核心議題中,主要包括了包括自由球員、仲裁制度、營收共享等條文或結構的改變。前兩者毫無意外地和選手權益息息相關,但不少人或許會好奇為何勞方也試圖改變現有大聯盟球隊間的營收分享結構?球團間的事務和他們又有何關係?就球迷或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會產生這樣的困惑不難理解,但是對於選手來說,可是有明確且合理的原因可供論述。《CBS Sports》記者Dayn Perry日前便撰文、提出並說明3個球員方堅持將此議題納入談判的理由。但在了解其論述之前,我們先來進一步了解球團營收共享制度的梗概。

儘管字面上寫著「球團營收共享制」,但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球團地區性營收共享制」,指得也就是球隊和地區電視台簽下的合約金、且有別於《ESPN》或《福斯體育網》之類的全美轉播合約;抑或主場比賽收益,來源則包括了售票、停車費、球場攤販…等。自1990年代起,所有球團提撥共享的比例就就不斷攀升,在最近一版CBA中,除了因疫情大受影響且被迫縮短的2020年球季之外,此一分享比例均高達48%,幾乎要達到整體地區性營收的半數。

在正常狀況下,所有球隊提撥的錢都會被集中,然後依照球團所在地的市場規模重新分配,像是洋基或道奇這種位居大城市且收入豐厚的隊伍,拿到的共享收益就會遠低於他們所挹注的;反之類似光芒或守護者(原印地安人隊)就會少貢獻多進帳。

大致了解球團營收共享制度後,以下便是由Perry提出、說明球員方為何堅持要將此一制度及其改革端上談判桌的3項主因。

坦帕灣光芒主場Tropicana Field。(Photo by Matthew J. Lee/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坦帕灣光芒主場Tropicana Field。(Photo by Matthew J. Lee/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一、現行制度只會讓小市場球隊想擺爛

第一個觀點是你我最常聽到的,也就是高達48%的地區性營收共享會讓小市場球隊吝於付出。對於球團來說,原先提高營收的方式不外乎花錢加強主場軟硬體設施、延攬具吸引力的球星,或是組成常勝軍陣容以達到目標,但是在前述分潤制度下不須多做開支就有一定份額的共享金入袋,因而導致他們缺乏動機去做這些事。即使戰績持續低迷,小市場球隊都能保證營利,這並非一個健康狀態。

有趣的是,球團營收共享制原先是擔心小市場收入有限、請不起具有競爭力且有一定資歷的選手,導致多金和貧窮球團實力相差過於懸殊而訂定的規章,只可惜這樣的目標並未被落實且遭模糊化。回顧過往,代表勞方的球員工會持續抱怨奧克蘭運動家、坦帕灣光芒、邁阿密馬林魚和匹茲堡海盜等球隊運用分享營收的方式絕非巧合,而這也不是任何一種為了緩解球團擺爛動機所設的選秀樂透(註1)所能解決的問題。

為確保小市場球隊能衷心且正向地投入營運,要不就必須從嚴管理、力求依照營收共享制的原意去補強建軍,把錢花在球員身上;否則就得分給他們少一點錢,才有動力去設法贏球。也因此,球員工會絕對應該關心、並針對老闆們這種非競爭性的心態尋求改善。

Aaron Judge在自家紐約洋基主場Yankee Stadium出賽。(Photo by Adam Hunger/Getty Images)
Aaron Judge在自家紐約洋基主場Yankee Stadium出賽。(Photo by Adam Hunger/Getty Images) (Adam Hunger via Getty Images)

2.現行制度也不利於大市場球隊的投資

另一方面,球團營收共享制度也會在利之所趨的態勢下,引誘富有且想灑錢簽選手的球隊躊躇不前。當洋基、道奇、紅襪和小熊這些大市場球隊必須將扣除掉償付貸款、球場營運等成本後所剩餘的利潤撥出近半數和其他球隊共享,等同他們無法把這些錢無法花在球員薪資上。如果拿到錢的球隊將之投資在選手薪水上那還無妨,問題是如前文所述、事實往往並不盡如人意;而且與此同時,也會影響富有球隊的支出意願,這點從資深棒球記者Joe Sheehan最近所發表的一段文字評論便不難一窺端倪:

「收益共享制度損害了選手對於球隊的經濟價值。假設簽下Joe Shlabotnik(註2)能讓球隊多拿5勝並且多賺進5,000萬美金,他對你來說就值5,000萬,但是當你只能留下這筆收益的3分之2(指另外3分之1必須分給其他球隊共享)時,Shlabotnik就不值這麼多錢了。」

如果再加上豪華稅(competitive balance tax,簡稱CBT)這種儼然軟性薪資上限的制度箝制,也難怪Perry會在文章中表示近年來所謂灑錢的球隊「只不過是薪資相對花得比較多」,暗喻球團投資選手的薪資和實際收益不成比例了。

3.收益共享讓球員損失慘重,且無助於提升球界環境

根據鑽研棒球進階統計的經濟學家J.C. Bradbury指出,球員薪資佔球團收益比例自從2003年達到逼近6成的高峰後即驟跌,一路掉到目前約莫45%,而2003年正是舊版CBA到期、新版CBA啟動的年份。自此所簽定的3份CBA即常態性地打壓球員薪資,加上愈趨嚴格的豪華稅規定,更無疑雪上加霜。

從這些數值來看,現有的球團收益共享制度確實導致選手的薪資成長受到壓抑。根據Perry說法,老闆們美其名是要藉此平衡隊伍間的戰力,實際上卻是「經過算計的詐欺」,更無法提升棒球賽事本身的競爭強度和精采度。著名數據網站《棒球指南》(Baseball Prospectus)作家Rob Mains去年底便證實,無論是從城市本身人口數或整個都會區人口數所訂定而出的市場規模大小來推估,都與大聯盟球隊的經營成功與否幾無關聯性,且此一趨勢在收益共享或豪華稅這類「想像中有利於聯盟競爭強度」的解方執行前即是如此,其效益之薄弱可見一斑。

Perry在文章尾聲表示,目前的收益共享制度看似立意良善且可執行,但逼近球隊地區收益5成的提撥比例實在太高,同時無從證明這除了有利於老闆降低勞動成本之外還有任何其他的助益。為了適度提高競爭動機—尤其是對於共享收益進帳高於提撥的球團而言,球員工會將目標放在現有制度是正確的,也能藉此提升球團經營者的責任感。

不過話雖如此,從勞方近來提議由政府介入談判、並獲得美國勞工部正面回應的態勢來看,老闆們態度明顯依舊強硬。球員工會能否在2003年、2007年和2012年這幾張勞資協議均採退讓的姿態下堅守底線、逆轉戰局,或是這項堅持最終會引來具有殺傷力的僵局,後續值得觀察追蹤。

註1:目前每年的業餘選秀籤位順序是依照球隊前一年的例行賽戰績而定,戰績最差、等同實力最弱的球隊可拿到狀元籤,但卻也致使有些球團為了選秀和厚植農場而蓄意不積極贏球。為減少此一弊病,新版CBA提出不完全照戰績選秀、納入運氣或市場規模因素的選秀樂透制度。

註2:Joe Shlabotnik是知名漫畫《Peanuts》(史奴比)裡的一個虛擬MLB球星。

※本文編譯改寫自MLB lockout: Three reasons why the players union wants to alter baseball's revenue-sharing system,作者為Dayn Perry

◤情人節放閃優惠◢

👉New Balance放閃情侶鞋 全館55折起

👉PUMA 情人獻禮 新品一件8折

👉果嶺動時尚 Lynx Golf出清↘18折up

精采運動影音